当个人信息掌握在一群疯子手里

作者:魔宙(来自豆瓣)

1993年的一天,43岁的美国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和父母一起去华盛顿参观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展品很多,有成千上万张照片、许多档案资料,还有二战集中营的囚服。

有一件展品引起了布莱克的注意,这是台机器。

他盯着这展品整整看了一个小时。

机器看着非常复杂,有1.3米高,长差不多2米。

上面有复杂的电路板、插槽、电线,看着特别蒸汽朋克。

这是一台德国生产的D11型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

引起布莱克注意的,是机器正面一块发亮的铭牌,上面写着三个金色字母—— IBM。

IBM的机器为什么会摆在一个展示犹太人大屠杀的展览里?

博物馆对机器的介绍很简单,说它曾在1930年代执行过纳粹德国的人口普查项目,并首次鉴定犹太人。

布莱克陷入了沉思,他在罩住展品的玻璃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父母困惑的表情。

他父母都是犹太人,是大屠杀幸存者。

他们能活下来,是个奇迹。

布莱克的母亲艾迪卡来自波兰东北部城市比亚韦斯托克。

1943年8月,17岁的艾迪卡和母亲被纳粹推上火车,开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

纳粹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和许多犹太人满满当当塞进一辆运牛的车厢里。

二战爆发已经四年,纳粹屠杀犹太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波兰人都知道,特雷布林卡是个灭绝营,有六个毒气室,进去就是个死。

牛车车厢臭极了,大夏天的,人挨着人,几乎叫人窒息。

妈妈把艾迪卡举起来,车顶有个透气口,可以呼吸新鲜空气。 艾迪卡一直营养不良,瘦小得像柴火,她发现自己可以穿过这个孔。

妈妈让她逃走。 艾迪卡成功逃出车厢,跑进一个小树林,却遭到附近纳粹士兵的枪击,扑倒在地。

纳粹士兵把她埋进了万人坑。

到了夜里,一个叫赫谢尔的大男孩儿路过这个万人坑,他发现有条腿在动。

赫谢尔是犹太游击队员。参加游击队之前,他和一群犹太人一起,被纳粹押送,他们要走很远,去一个“射击坑”。

到了那儿,纳粹士兵就会扫射他们。

赫谢尔成功从队伍中逃脱了。

万人坑旁,赫谢尔把腿还在动的人拉出来,是艾迪卡。

赫谢尔把艾迪卡抱到附近一个农舍,发现艾迪卡的腿部中弹,子弹射穿了小腿,已经感染。

一个波兰女人用锋利的刀把艾迪卡腿上感染的地方割了下来。

两人就这样和游击队在丛林里躲避了两年多,直到战争结束,后来他们结了婚,移民美国。

他们站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IBM机器前,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 埃德温·布莱克转头对父母说:我一定会挖出更多线索。 接下来几年,布莱克脑子里一直在思考IBM与纳粹大屠杀的关系:

IBM知道自己的技术被用于大屠杀了吗?了解程度有多少?IBM的商业头脑有目共睹,它靠给政府、企业提供、设计解决方案,不仅声名鹊起,而且赚了大钱。那么,IBM究竟向纳粹德国提供了多少“解决方案”呢?

我知道IBM向纳粹德国提供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1933年的人口普查。但这一方案到底给纳粹提供了多大帮助?

他还想知道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当纳粹军队冲进被占领的欧洲的某一城市广场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张贴出一份被驱逐者的名单,那么,纳粹是如何知道这些人的姓名的?”

1998年,布莱克写作项目正式启动。

布莱克没能找到基金会、出版社的赞助,就自掏腰包,招募了研究人员、实习生、翻译和助手。

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超过2万页的档案资料和文件,50多本不同语言的图书。

上百家机构都提供了帮助,只有一个机构拒绝给他提供任何文件。

这家机构叫IBM。

布莱克把所有资料都堆在自家地下室里,他买了带分拣设备的高速复印机,每天都有不少于6个助手在这里分拣、交叉检索各种档案,然后他把得到的线索整理成文章。

三年后,《IBM和大屠杀》(IBM and the Holocaust)出版了。

我们通常说,技术改变生活。

布莱克的调查告诉我们,技术也会灭绝生活的希望。

■发明家与电猫怪人

故事要从19世纪末说起。

从186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电器的广泛应用,美国工业几乎所有手工业都自动化了。

但是有一样事情还很落后:人口普查。

美国人口统计局的工作人员要在全国挨家挨户敲门、填表,然后再人工汇总全国各地的数据,进行各种统计。

1880年开始的普查,5000万人口,花了10年还没统计利索,新一轮普查又要开始了。

当时还没计算机,现在一张EXCEL表能解决的事情,一个人得算上好几年。

统计局有个19岁的大学生员工,叫赫尔曼·霍尔瑞斯,十分有创造力。

在一个游艇俱乐部的晚宴上,统计局主任跟霍尔瑞斯开玩笑,说人们应该发明一种机器,把那些纯机械性的统计工作全做了。

霍尔瑞斯上心了,他把玩笑当真,开始构思方案。

他坐火车的时候,看到售票员会在车票上不同位置打孔,记录乘客的身高、发色、衣着,甚至还有鼻子大小。

这样,别的售票员就很容易“读取”车票信息,人们就很难拿其他人的票来冒充了。

霍尔瑞斯琢磨,他要是能发明一种标准化打孔卡,让不同孔位代表性别、国籍、职业、性别、年龄,然后打造一台“阅读机器”,机器里配上可以感应孔洞的电刷头,那就可以高速读取大量卡片上的孔洞信息。

快速统计不是梦!

而且,只要卡片样本足够多,那可以统计的东西就不止人头数了。

举个例子,北京有多少个工人?用霍尔瑞斯的机器把所有的人口统计卡片上的职业孔位读取一遍,就算出来了。

工人里有多少个男的?设置一下机器,把卡片性别和职业两个孔的信息交叉索引,又计算出来了。

有多少个这样的男人住在东四八条胡同里?交叉检索性别、职业、住址三个孔的信息,就能读出来。

只要卡片孔位设计得足够细致,不论是统计宏观数据,还是精确地定位一个人,这种机器都能干。

这种穿孔卡,就是19世纪的二维码。

1884年,霍尔瑞斯立即行动,找朋友借了几千美元,打造出了机器原型,获得专利。

这套“霍尔瑞斯系统”,包含穿孔机、分类机、制表机,彼此兼容,能做复杂统计工作。

这个发明,一开始只是给三个州的卫生部门统计死人用的。

霍尔瑞斯后来发现,这种机器算死人数量太屈才了,它还能计算纽约中央铁路局的货运清单,计算保险公司的保险和金融记录。

别看机器运作起来叮当乱响,它几周内就能运算人类要几年才能算完的统计任务。

美国1890年又开展全国人口普查,霍尔瑞斯机器起了大作用。

原来十年干不完的事情,现在不到三年全部完成,还给统计局省了500万美元,相当于总预算的三分之一。

以往因为要手工统计,普查员调查的项目很少。

有了霍尔瑞斯机器,人口普查员能处理235个问题,你会用什么语言,教育水平,从哪个国家移民来的…… 政府有了记录人口数量和特征的能力。

霍尔瑞斯很害怕别人偷自己的专利,采用只租不卖的方式,把机器租给政府。

不仅美国政府,欧洲各国全部排着队来找霍尔瑞斯租机器,要实现人口普查自动化。

残暴的俄罗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邀请他到圣彼得堡签了个大订单,要给1.2亿人口做普查,让他提供机器。

不过,霍尔瑞斯虽然捧着这个镶钻金饭碗,却没什么生意头脑,还有点神经质。

1896年,签了很多大单的霍尔瑞斯才终于成立公司,名字很土,叫“制表机公司”,毫无辨识度。

他对客户的态度很暴躁,经常怀疑客户要偷自己的发明设计,肆意违约。

还经常开出很高的价钱,别人跟他商量,他就表示:要么接受,要么拉倒。

人口普查局局长甚至觉得,霍尔瑞斯收取的费用,高得简直是在敲诈联邦政府。

他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在自己房子周围架起了围栏。

为了不让野猫跳进自家院子骚扰自己的猫,他还在围栏上绕了一圈电线。

只要看到有猫企图越境,他就在自家窗前按动开关,给猫来一次电击。

制表机公司生意做到1911年,经营得一塌糊涂,竞争者也出现了。

霍尔瑞斯干脆把公司卖掉了。 买下霍尔瑞斯公司的人是商业大亨查尔斯·弗林特。

这人在一战的时候倒过军火,被称为“托拉斯之父”,特别擅长把一个行业里的企业合并成产业联合体,然后搞行业垄断,赚大钱。

他低价收购了四家计算仪器行业萎靡不振的企业,包括霍尔瑞斯的制表机公司。

重组的公司名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

商场如战场,要经营好,那就得请个好司令。

弗林特找来了商业奇才,托马斯·J.沃森。

沃森是靠驾着马车推销缝纫机起家的,他的才能就是靠花言巧语,让讨厌他的人都买下他的货。

21岁,沃森进入了国家收银机公司(NCR)做销售员。

他干销售手段非常狠,到一个地方,会想尽办法抢夺竞争对手的客户。

他组织恐吓小分队,编造谎言,说竞争对手的收银机侵犯专利权,买他们产品的人也会受到法律制裁。

客户吓坏了,就立即接受NCR提出的折扣价,买下机器。

从诉讼威胁、贿赂、低价倾销,到砸坏竞争对手的窗户,各种下三滥手法沃森都用过。

目的只有一个,破坏对方生意,把对方毁灭。

NCR最终被联邦政府调查,检察官把沃森和这个公司比作“墨西哥土匪”。

沃森1914年加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之后,雄心勃勃,把霍尔瑞斯发明的那些大型统计机器更新换代,不计一切手段,卖遍全世界。

1924年,沃森走上公司权力颠峰,成为总裁。

他觉得公司名字不够国际化,决定改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也就是在未来如雷贯耳100年的IBM。

■IBM在德国: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

IBM机器卖到欧洲,靠的是各国子公司。

1910年,电猫怪人霍尔瑞斯正把公司经营得一团糟,他为了收钱维持,把专利授权给了德国的一个加法机销售员威利·海丁格尔。

海丁格尔以此成立“德国霍尔瑞斯机器公司”,简称德霍梅格(Dehomag),在德国出租霍尔瑞斯机器。

霍尔瑞斯的公司被IBM合并后,德霍梅格就继续给IBM交专利费。

1920年,因为德国货币危机,德霍梅格濒临倒闭,海丁格尔向沃森求助。

沃森很无情,说帮你可以,公司股份你给我90%。

虽然像是抢劫,但海丁格尔没别的选择,就这么成为了IBM的子公司。

IBM控股之后,德霍梅格发展迅猛。

到1930年代,不仅贡献了IBM一半以上海外收入,德国工程师还为霍尔瑞斯系统做了大量改进,研发出来的新技术都成了IBM的专利。

这些高科技产品,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就要开始应用到邪路上。

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他公开承诺,要创造一个由“优等民族”统治的欧洲。

意思很简单,他要赶尽杀绝欧洲犹太人。

先从本国开刀。

在德国,一系列地方性种族法律法规通过,什么犹太人不能在电话簿上登广告,不能在市场上租货摊啊,企业不能招聘犹太人……

纳粹分子开始公然打砸抢烧犹太人的房子和商铺,拖着犹太人游街、强迫他们拿牙刷刷马路。

纳粹冲锋队队员在街道上游行,反复高喊:“杀死犹太人!”没人敢阻止这帮狂徒。

但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些行为只是壮壮声势。

真的要“赶尽杀绝”,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谁是犹太人? 这是个统计学问题。

在协助希特勒实现雅利安人统治和种族迫害方面,统计学家是“知识分子突击队”。

德国统计学会主席,巴伐利亚统计局局长弗雷德里克·赞恩自认是希特勒忠心的“统计学战士”。

希特勒上台后,他先把犹太人赶出了统计学会。

作为领导,他高屋建瓴,在学会官方杂志《统计档案》上写文章:《通过基因-生物盘点来发展德国人口统计学》。

名字高大上,核心很简单:用人种基因优劣这种伪科学,结合人口统计,消灭下等族群。 他在文章里叫嚣:

“……必须不断完善有价值的基因库资源,必须遏制低等生命体与退化基因的泛滥。这需要我们选定并增加高等生命体的数量,并根除不良人口。”

高等生命体就是雅利安人,不良人口就是犹太人。

另一名“统计战士”卡尔·凯勒博士写了一篇《种族统计学问题》,说的更明白,要尽可能追溯犹太血统,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的精神,一定得对“人口性状”检查到位。

文章说:

“要消除错误,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所有人口进行登记……必须强制建构起表格系统来记录每个人的出身与履历……什么也阻止不了我们利用这些表格……”

德霍梅格公司在《统计档案》这些文章的里嗅到了商机,纳粹官方的这些统计要求,IBM机器全能搞啊!

于是,这些杂志就供到了德霍梅格的办公室,甚至IBM总部也不敢漏订。

希特勒上台后三个月,1933年4月12日,“犹太人识别项目”启动,这个项目依托于当时进行的人口普查。

纳粹分子想尽快搞清楚,在德国,到底谁是犹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人口到处迁徙,要搞清楚一条街道上哪个房间里住的是犹太人并不容易。

之前的人口普查,政府没用机器,要花3-5年来搞人工分类程序。 这太慢了。

纳粹分子希望,至少能先搞清楚德国境内最大邦国普鲁士的4100万人的信息,这差不多是五分之三德国人口。

他们的目标是四个月处理完,得到犹太人统计初步结果。 这任务太艰巨了,普鲁士政府干不了,于是他们要把任务外包。

德霍梅格知道这个信息,雇了专攻政府关系的特别顾问卡尔·科克,1933年5月,他拿下了统计合同。

科克高兴地给IBM总裁沃森写信汇报工作:“现在,我们有机会大施拳脚了。”

只要政府给钱,德霍梅格绝对服务到家。

他们雇佣了900名临时工,给他们培训如何做数据处理。

政府统计局派出50万名具有“国家主义意识”的人口普查员,挨家挨户收集信息。

装满了6000个大纸箱的调查表收集上来之后,被运送到柏林人口普查综合大楼。

在那儿,德霍梅格租了一个2000平米的数据处理大厅,摆满了IBM打孔机、分类机。

德霍梅格的临时工开始根据收上来的调查表制作打孔卡片。

临时工们三班倒,全体员工每天必须完成45万张卡片打孔工作。

为了让员工保持清醒,公司提供无限续杯的咖啡,还请了个体操运动员来示范有氧运动。

为了记录更多数据,德霍梅格设计了史无前例的“60列”卡片,每列代表一个特征,比如职业、住所、国籍等。

每列10个孔,共有600个信息孔位。

第22列,是“宗教”信息,如果这列第3个孔位被打孔,那么代表这个人是“犹太教徒”。

如果发现犹太人,就会单独处理卡片,并使用特殊的“犹太人计数卡“记录出生地。

随后,打孔卡片通过霍尔瑞斯分类机开始进行数据分析。

操作员通过交叉索引,统计职业、住所、国籍等35项特征。这些信息会和政府的土地登记信息、社区信息、商业登记信息进行关联,然后形成强大的数据库。

通过同时检索穿孔卡第22列(宗教)孔3代表的“犹太教徒”和第23列、24列(国籍和语言)孔10代表的“波兰语”,第三帝国就能得到第一批要重点打击的犹太人名单。

他们会被逮捕、驱逐或送进集中营,而他们的财产将被没收。

那如果一个犹太人在调查时更改自己的信仰,以躲避人口审查呢? 没用。

纳粹不仅会统计各地教会的信仰登记信息,还会派特工到各地调阅教堂记录,每个人祖上三代的信仰信息都能查到。

这些信息形成数据库,再跟人口普查的其他信息一对比,你改多少次信仰,也能把你查出来。

靠这种数据统计技术,纳粹分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辨识、定位犹太人。

比如,帝国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 “维尔默斯多夫区是犹太人最密集的地方(就柏林而言),严守教规的犹太人约为2.6万,占该区人口的13.54%……该区有1200名‘皮草犹太人’,他们完成的交易占皮草行业总交易额的5.28%……。”

就这样,纳粹握住了国内几乎每个犹太人的命根子。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犹太人在哪里,纳粹都能精确、大批量地把他们找出来。

统计协会主席赞恩欣慰地说:“运用统计学,政府就拥有了将知识转化成行动的路线图。”

而IBM机器,就是他们的最有力的科技武器。 德霍梅格与帝国合作,生意蒸蒸日上。

有了政府大订单,其他的客户也源源不断,钢铁公司;

欧宝和奔驰等汽车公司;

造镜头的蔡司公司;

铁路、公共汽车、电车的交通业公司……

德霍梅格几乎掌握了第三帝国数据运算的命脉。

这么多客户,需要大量生产穿孔机、打样机、校样机、分类机、制表机、字母排序器、打印机等等机器。

德霍梅格的生产能力跟不上,IBM总部决定扩展这个德国子公司的业务,在柏林设立新厂房。

1934年1月,盛大的IBM柏林新厂开幕仪式举行,卐字旗高高飘扬,大量纳粹官员到场。

纳粹冲锋队队员列队欢迎。

作为德霍梅格高管,海丁格尔是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觉得向帝国提供人口信息统计服务是至高荣誉。

他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说德霍梅格的机器能把人的特征记录在小卡片上,通过每小时2500张的速度进行分类,然后这些卡片就“活了起来”。

活起来的卡片能“为祖国的医生阿道夫·希特勒提供所需资料”,让希特勒“解剖德国文化这个身体,检查每一个细胞。”

海丁格尔狂热地表示,能给领袖做这样伟大的事情,“这近乎一项神圣的事业。我恳求天堂的祝福能降临到这片土地。”

德意志劳工阵线的代表人鲁道夫·施梅尔是最后一个发言的,他掌控的柏林职业介绍所,给德霍梅格介绍了大量劳工,两者关系如胶似漆。

施梅尔表示,这个新工厂表明德国经济很强大,领袖希特勒的领导完全正确。

最后他把手臂伸直,几乎在呐喊:现在,我请求大家收起我们的欢愉,大声喊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胜利万岁!’” 人群跟疯子一样喊了起来。

然后,穿着褐衫制服,佩戴“卐”字袖标的冲锋队员大声唱起纳粹党党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

很快希特勒的旗帜将飘扬在所有街道上,

我们被奴役的日子将不会再持续很久了。

就这样,IBM依靠德霍梅格公司和纳粹党紧密相连。

纳粹德国成了IBM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户。

当德国侵略欧洲,战争到来,IBM拥有的霍尔瑞斯系统也将把触角伸向各个纳粹占领国,迎来自己更辉煌的黄金时代。

就像IBM纽约总部编写的歌颂公司的歌曲集中的一首所唱:

我们在海外生产优质的仪器。

在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我们的服务都是一流的。

IBM的优良产品为国王和皇后带来快乐。

我们服务全人类。

■商场与战场,傻傻分不清楚

1937年6月28日,纳粹帝国总理府一个角落的餐桌旁,IBM总裁沃森和希特勒会面了。

他们一起喝了几杯茶,谈笑风生。

这一年,国际商会代表大会安排在柏林,商会主席是沃森。

沃森和希特勒聊完天,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说:“不会有战争。没有国家想要战争,也没有国家能够承担得起战争。”

国际商会代表大会现场,希特勒到场祝贺,他走向挂着卐字旗的主席台,台下人群爆发出熟悉的口号:“胜利!”

在一片狂吼声中,沃森和几百名商会代表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伸出手,做出典型的纳粹敬礼手势。

沃森的手伸了一半缩回去了,他这才意识到,这种独裁者的仪式,多么具有催眠和瞬间洗脑的效果。

他在公司的唱企业颂歌那套搞法,太低幼了。

虽然沃森事后向媒体否认自己是在敬礼,但他无法掩饰自己对这个领袖的敬意。

毕竟纳粹给他带来巨大商业利益。

而IBM也为帝国的统计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国际商会代表大会结束时,纳粹德国授予沃森一枚德意志雄鹰勋章,表彰对德意志帝国做出贡献的外国人士。

沃森感到非常荣幸。

但这荣幸三年后成了最烫手的烙铁。

1940年6月,沃森把勋章退还给希特勒,还让媒体大肆报道。

纳粹德国表示出极大愤怒,认为IBM站在了国家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沃森的行动极其愚蠢——“对元首的羞辱就是对德国人民的羞辱。”

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报》愤怒地刊出锐评,说沃森是“贪婪地秃鹫闻到了油炸食品的味道”。

沃森也很无奈。

此时,欧洲战争如火如荼,第三帝国铁蹄刚刚踏入荷兰,肆无忌惮地执行各种迫害、残害、掠夺和侵略活动。

每侵入一个国家,纳粹都会大肆抓捕、残害犹太人。

第三帝国这样一个权力无法被监督的政权,它为了自己的罪恶目的,肆无忌惮地调用个人数据,检索出它想要的一切。

在它统治下,犹太人就像韭菜,被毫不犹豫地收割,并投入死亡的烈火。

啃肉噬骨,渣都不剩。 美国人掀起了抗议浪潮,在他们眼中,纳粹已是邪恶之源。

如果沃森不公开反对希特勒,那他就要成为历史罪人。

他得保住公司声誉。

从退还勋章开始,IBM就开始在德国拉低存在感。

子公司德霍梅格也逐渐纳粹化,主管都换了纳粹分子。

IBM也不再给德霍梅格下达命令,而是通过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总部,用非常曲折的方式监控和指导德霍梅格的工作,以此隐匿IBM这个名号在德国的全部身影,避免公司沾上“通敌”的罪名。

纳粹也想摆脱IBM的影响,但IBM市场占有率太高,如果纳粹想正常使用霍尔瑞斯机器,那么成千上万台机器零件补给、每个月上亿张的打孔卡,全得靠IBM在国际市场上调动。

纳粹德国根本离不开霍尔瑞斯机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战争中,更离不开它。

霍尔瑞斯系统记录了每一位军官和军人的信息,给他们的无数动员指令,要通过IBM的机器进行跟踪;

军工厂的工资要由霍尔瑞斯机器统计;

给某个部队发多少子弹,子弹发到哪个士兵手里,要由霍尔瑞斯机器统计;

被占领的波兰有多少马匹可以被军队征用,要由霍尔瑞斯机器统计;

丹麦人储存的大量黄油通过火车运到德国时,可以靠穿孔卡精确地跟踪每批货;

德国空军执行任务的细节和飞行记录都被穿孔卡系统记录,以计算战争费用;

通过霍尔瑞斯机器分析军人头部损害信息,军队能设计出保护性能优良的头盔……

作家艾德温·布莱克说,IBM几乎是单枪匹马将现代战争带入信息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纳粹战争的组织者。

纳粹对犹太人集中营的管理也离不开霍尔瑞斯机器。

几乎每一个集中营都配备一个霍尔瑞斯机器部门,有了这些机器,才能进行高效的集中营人口管理。

集中营分为三种,一种是劳动营,犹太人在这里干各种苦活;

一种是中途营,主要是中转作用;

还有一种是灭绝营,负责大规模屠杀。

每个被抓进集中营的人,都会被分配一个五位数的霍尔瑞斯号码,这个号码会被纹在他们身体上,对应着他们的身份信息卡。

信息卡上有他们的职业技能信息,机器可以很快检索出来,以便党卫军经济管理部按需出售劳工,赚取利润。

不管是大型工业企业,还是小商店,都能找他们订购劳工,订两个也行。

比如1942年7月,德国萨克森州乌兹尔伯兰的一个农民亚当·贝尔因为缺人手打理甜菜地,就给党卫军经济管理部打申请,订购了两个福洛森堡集中营的劳工。

1942年,各种集中营靠出租劳工赚了1320万马克。

一般来说,集中营的囚犯都会被迫劳作至死,这个项目第三帝国称之为“劳动毁灭”。

纳粹党中央会观察集中营每天的人口统计报告,如果可关押人数已经达到上限,觉得需要“降低人口密度”,那么就要靠机器计算得送多少人“上路”。

然后,集中营和铁路部门的霍尔瑞斯机器对囚犯转移进行调度。

于是,某个劳动营就会运送一批犹太人到某个灭绝营,让犹太人一个接一个走进毒气室。

整个战争过程中,霍尔瑞斯系统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个城市的种族灭绝提供了后勤服务。

人口普查负责定位每一个犹太人,错综复杂的人口分配追踪与统计负责安排每个犹太人的命运。

希特勒想干掉每个犹太人? 霍尔瑞斯技术可以的。

■机器魔爪伸向法兰西

当纳粹占领欧洲各国,首要任务之一都是统计犹太人口,然后把这些人送进集中营。

很多国家的官员迫于淫威,都与纳粹合作。

比如荷兰的人口专家雅克布斯·伦茨。 伦茨并不是纳粹分子,对反犹也没兴趣。

他感兴趣的,就是有人给他统计项目,然后他用霍尔瑞斯机器做出精确的表格。

谁给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不是会带来无数人的死亡,他不管。

当时,荷兰有很多愤怒和抗议的人,为了保护犹太朋友,也一起戴上了表示犹太身份的大卫星袖标。

但这种手段一点用也没有,纳粹并不会抓走一个非犹太人。

伦茨通过改进荷兰人口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和霍尔瑞斯穿孔流程,精确辨识,驱逐了荷兰10.7万犹太人,10.2万人惨死。

伦茨自豪于自己的技术成就,认为自己无愧于统计局的口号:记录即服务。

战后他受到审判,他辩解道:我只是个公务员。

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荷兰的统计顺利,得益于几十年来良好的宗教信仰和个人信息登记。

纳粹到法国一看,这么发达一个国家,竟然没有执行人口普查的惯例。

法国统计局主任向纳粹控制的维希政府的高官表示,想统计公民宗教信仰没可能啊,我国最近一次宗教普查是1872年执行的。

在法国做人口统计的另一个难点,是这个国家的统计部门没有使用霍尔瑞斯的自动制表系统,还在沿用一套手工分类表格系统,效率太低。

没有霍尔瑞斯系统,想追踪法国犹太人,实在是个艰巨的任务。

1941年3月,一个军事技术专家勒内·卡尔米耶跑来告诉犹太问题委员会的主管,说你们手动统计的那些数据根本不对,你这事儿得交给我。

卡尔米耶在德国刚入侵时,让士兵把机器从军事财政办公室转移到一个车库里,保存了自己的霍尔瑞斯制表机,使法军保留了自动统计的能力。

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法国人口服务处,纳粹觉得这个新机构能帮到统计劳工和种族项目。

维希政府的社会学统计项目,也基本都托付给了这个机构。

1941年,卡尔米耶着手进行人口普查。

调查表第11个问题,就是让犹太人回答宗教信仰,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身份。

1941年10月,卡尔米耶组建了国家统计服务机构,他表示,这个新机构“将真正地追踪每个个体”。

但是,卡尔米耶迟迟无法给出统计结果。

纳粹只好先依靠落后的手动统计搞了几次突袭,每次都只能抓到几百个犹太人。

一直到1942年底,卡尔米耶也没搞出什么名堂。

这时候,德国人发现,北非战场上,英美军队登陆了阿尔及利亚。

在那里,一支法国武装力量迅速被动员起来,与盟军一起打德军。

德国人不知道为啥法国军队能这么快集结。

很快,纳粹特工就发现,问题出在卡尔米耶的人口普查机构。

特工沃尔特·怀尔德的情报显示,卡尔米耶的机构以人口普查为名,实际是在干秘密动员的事情。

这个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秘密抵抗组织的将军或高级官员。

利用霍尔瑞斯的穿孔卡和人口普查信息,卡尔米耶花了几个月整合出一个含有80万名战士信息的“法国人民数据库”。

这就是法国人能迅速动员、随时应战的原因。

在打孔卡的第11列,用来标识犹太人身份的孔位,卡尔米耶从未让人在上面穿孔。

超过10万张犹太人卡片就那么放在他的办公室,从没交给纳粹。

1944年,有泄密者送了两张穿孔卡到巴黎盖世太保总部,卡尔米耶暴露了身份,他被纳粹逮捕,投入达豪集中营,也获得了一个霍尔瑞斯囚犯号码:76608号。

1945年1月25日,卡尔米耶因为过度劳累,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的囚犯信息卡和霍尔瑞斯机器,忠实地统计了他的死亡日期。 这时离希特勒在地堡里自杀,只剩下不到三个月。

■尾声

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被盟军和苏联接管。

IBM德国子公司德霍梅格安然无恙。

美德宣战后,德霍梅格作为敌产被纳粹托管。

管理者虽然都是纳粹分子,但极具专业精神,在战时把公司经营得非常好,利润也都保存在账户里。

战争中,IBM纽约总部不会直接从欧洲子公司和代理人那里获得经营报告,掩盖了自己和纳粹德国的交易。

而且他们在战时为美军生产武器和军需品,把自己打造成了爱国企业。

他们还为美军训练机器记录部队(MRUs),一组MRUs包括29名士兵和3名精通霍尔瑞斯穿孔卡的军官,在战场上负责战事计算与数据统计活动。

美军深知霍尔瑞斯机器的重要性。

战争结束后,他们把欧洲战场上搜罗来的霍尔瑞斯机器,都当作美国公司财产,交还给IBM,欧洲的各个子公司,迅速开始了新业务。

直到电子计算机发明,这些机器才逐渐被淘汰。

IBM在新技术革命中,继续“伟大”。

《IBM和大屠杀》一书出版之后,IBM公司否认了指控,然后保持沉默。

但书中证据已经强有力地证明了IBM和纳粹的紧密联系。

问题到今天也没得到回应:一家公司,与公然杀人的政府做生意,是否恰当呢?

一家公司有能力造出这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但在与恶魔做生意时,是否可以说“我们不应该有立场”,或者自称 “我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反犹主义当然不是IBM设计制造的,就算没有IBM,纳粹也会用纸和笔,一个一个把犹太人送进奥斯维辛。

但IBM自愿为第三帝国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对IBM来说,金钱至上,公司赚钱最重要,这就让人心生恐惧。

打孔机、分类机、制表机每运作一次,公司的财富金山就拔高一点。

但是,当技术已经和纳粹主义紧紧绑在一起,那些拥有尖端技术的机器每运作一次,就让邪恶细胞有了一次新的繁殖。

而这些邪恶细胞,最终将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杀人手段。

参考资料:

1.《IBM和纳粹》,埃德温·布莱克著,郭楚强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

2.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网站:https://collections.ushmm.org/search/catalog/irn521586

3.美联社新闻《Song details how a mother saved her daughter from Nazis》,By ERIC ADLER,May 18, 2018

4.美国报纸《The Charlotte Observer》新闻《Mother pusheddaughter off train to save her from Nazis. This song tells their story》,ERIC ADLER,MAY 13, 2018

5.哈佛商业评论播客节目Cold Call第107期:《Lessonsfrom IBM in Nazi Germany》

6.《沃森传:特立独行者和他的IBM帝国》,凯文·梅尼著,胡金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

7.《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陈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