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贲
最初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是一本写作于1950年代,于1966年再版的老书,作者在书里记录了他于二战后与10位新结识的德国纳粹“小人物”的交谈和交往。今天读这本书的的中译本,不能不令人对书中小人物的自我意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時評摘錄/網文蒐集/心情隨想
文|徐贲
最初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是一本写作于1950年代,于1966年再版的老书,作者在书里记录了他于二战后与10位新结识的德国纳粹“小人物”的交谈和交往。今天读这本书的的中译本,不能不令人对书中小人物的自我意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当俄罗斯导弹飞过我们屋顶,乌克兰重生了。”」
特约撰稿人 杨子琪 发自新加坡
“与自由同在!支持乌克兰!”
在德州,听见千里之外的祖国被俄军炸开,巨大的愤怒使她身体颤抖不已。2月24日当日,乌齐西娜(Oksana Lutsyshyna)马上到议会大厦前参与示威。乌齐西娜是诗人、作家[……]
[……]
去特么的“格局”
这两天,我写了两篇关于俄乌战争的点评文章,照例有不少读者朋友留言反馈,负面评论中,除了上来就直奔下三路开骂的(我已经被这帮人威胁要“枪毙”“砍头”“死xx”很久了),有一种留言让我感觉特别值得一说,那就是有人总会说:“小道理你说的都对,但你这样写没有格局。”
其实这类留[……]
近些年,想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件,“身份政治”是绕不过去的议题之一。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或看电影时引起思考的某个桥段,大到新闻里听到的那些流血的冲突、碰撞,都可能与人们对尊重与认同的追求有关。
弗朗西斯·福山作为当代最知名且备受争议的政治学者之一,在《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一书中对人类社会[……]
从奥运会的谷爱琳、徐州事件,再到俄乌战争,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引发了网络上不同人群的热议和对抗,常被称为“撕裂”或“互撕”,其实并不是很准确的描述。
意见的严重对立和激烈表达,从来就是民众对媒体事件反应和争论的特征。热爱独立思考的人士对之抱有反感,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1. “共同的看法”能够形成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