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忠 | 荷尔德林“父国”概念中的个人、政治与宗教

陈郁忠

本文原载于《北大德国研究》第6卷(2017年)。

内容提要:“父国”指德文的Vaterland,本文主要探讨荷尔德林这一概念的多重含义。本文先从词源上考察“父国”一词在欧洲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及其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含义与荷尔德林“父国”这一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指出:荷尔德林这[……]

Read more

情调,还是冷感?一个台湾青年诗人的五四私记忆 – 端传媒 –

「谁的五四,为谁所拥有?在某个时间点,历史已经加速走向歧路。我们所追忆的五四,乃被另一段集体记忆所复写的五四。」

特约撰稿人 杨智杰 发自台北

在台湾成长的六七年级一代,与五四最初的连结,大概就是诗人徐志摩。然而不是徐志摩的诗,也不是戴著圆框眼镜的才子诗人形象,而是由台湾民歌时期作曲家李达涛谱曲[……]

Read more

疫情下的语言现象评论若干则

买菜的新说法是“请菜”,食品与日用品的新代称是“物资”,阳性病人如今被称为“羊”,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改变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

徐贲:语言将改变我们的思想习惯并创造新的常理

《第三帝国的语言》终于在中国翻译出版了,翻译工作的不易与苦心,译者在书的后记中已经说了,不再赘述。相比起翻译,克莱普[……]

Read more

五四文学遗产:我们讲述农村,和鲁迅写“故乡”,该有什么不同吗? – 端传媒 –

「官媒几乎看不到乡村民众的真实生活细节,很多人把记录文字发表在网上。与鲁迅的启蒙知识分子视角相比,这些记录不再停留于观看。」

特约撰稿人 邓安庆 发自杭州

2021年5月,我在杭州做了一场新书《永隔一江水》分享会,有读者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回:“鲁迅是其中一位。”

在今天的内地,[……]

Read more

当代女骗子的骗术、美国梦和性别牌:从《虚构安娜》和《坏血》谈起

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安娜·德尔维(Anna Delvey),25岁,硕大的Celine墨镜衬得一张桃心脸更加小巧,口音浓重的英语极有辨识度。安娜挥金如土,随手给的小费总是簇新的100美元现金,让高级酒店的服务生争先恐后地为她提包。不过,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也要习惯她的盛气凌人,“‘拜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