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官之死:海量案件、管考制度、人力短缺下的“血汗司法”|Whatsne – 端传媒 –

人力不可能无限制增补,司法院没有就人力需求与配置进行评估也是个问题。

端传媒记者 许伯崧 发自台北

4月12日凌晨,台北市内湖区的法官宿舍发生一名法官坠楼案,该名法官送医抢救后仍宣告不治,坠楼原因有待检调厘清。

综合台湾媒体报导,坠楼者为为士林地院刑庭法官李姓法官。李姓法官是司法官学院第52期第一名成绩毕业,曾受命审理多起重大案件,且负责国民法官业务,也曾任司法院裁判书类审查委员会委员、“台版柬埔寨”案国民法官专庭受命法官。

报导指出,李姓法官近期曾向同为法官的妻子透露“办案压力大”、“我很累”等字句,在坠楼前,妻子与李姓法官失联,四处寻人后最后在法官宿舍外发现李姓法官。警方初判案发时坠楼者从宿舍四楼坠落,经调查房内并未留有遗书。

司法院长发信安抚反引怒火

在法官坠楼案后,司法院长许宗力也在同日晚间发出“许宗力院长给法官的一封信”表示,对此事件他和所有法官一样震惊、心痛和哀伤,“让法官及同仁们长期在高压、过劳的环境中工作,司法行政团队难辞其咎。”许宗力并说,无论如何,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只是不舍,不能只是抚平情绪后继续无边劳苦。我们将从制度上进行相关改革检讨。”

中华民国法官协会也发表声明指,法官每日面对繁重公务,无不兢兢业业,也深怕判决结果不符民众期待,需忍受来自各方攻讦压力,“法官也是人,也需要稳定的支持力量。”

法官协会指出,近年的司法变革同时加深法官无法负荷的工作量,法官纷纷出走、转任法官人数减少,呼吁司法院在一个月内提出减轻法官工作负担的具体措施,例如限量分案、放宽管考,或是明确宣示在案件量爆增、人力无法补足的情形下,未来五年高层不得以案件数多寡做为考核法官是否优良的标准,同时在推动法案时,要一并进行人力影响评估报告。

此外,,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也在声明中呼吁司法院及法务部正视司法负担过重问题,尽速提出减轻司法官工作负担的具体措施与规划。司改会表示,从2023年已陆续传出机关被海量案件淹没,导致有检察官累倒送医、法官当庭昏倒等消息,也有法官反应,近年司法负担过重情况快速恶化,不仅案量不断增加,程序要求也愈趋复杂。司改会指司法院与法务部应从“减轻不合理负担”、“简化程序”的角积极检讨。

由于这起坠楼案的背景多数舆论指向为法官过劳,媒体上也掀起一股呼吁改革法官劳动条件的声浪。然而就在法官之死震撼司法界之际,许宗力在信中细数自己任内的改革却被指出内容抄自今年司法节数据与减轻法官工作量计划内容。日前许宗力走访士林地方法院的一席发言,又再为沸腾的舆论添薪加柴。

15日,许宗力前往坠楼李姓法官生前任职的士林地院,除前往简易庭、刑庭、少家庭、民庭外,也前往李姓法官办公室。在走访行程中,许宗力表示,“请大家多注意身心健康、参与户外活动,不要把自己整天绑在办公室。”然而此话一出,再度引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低评声浪。有法官反问:如果可以不要绑在办公室办案,有谁不想外出活动?

司法院则在18日指出,已召开检讨会议,决议采取研议法官合理结案量、放宽管考、各法院研究报告采自由参加、持续推动滥诉防杜等措施,减缓法官办案压力。此前,司法院也表示,已积极与行政院协调,并研拟修正《法院组织法》等规范,希望能突破《总员额法》的司法人员上限,争取更多的法官、书记官与辅助人力。

新收案件追不上法官人力成长速度

在台湾,“血汗司法”不是新闻。

依据司法院统计数字显示,台湾各地法院新收案件量,光是刑事案件就从2021年的41万多件上升到2023年的50万件,案量三年内成长幅度达22%;即便司法院表示会持续向中央增补人力,但人力需求如何评估、增补多少人力才赶得上新收案成长速度,没人敢下断言。

实际上,就员额问题来看,2016年蔡英文总统上任后,司改国是会议就提出放宽总员额规定。最终蔡政府任内已修正《中央政府机关总员额法》、《司法院组织法》,将本来员额限制从1万3900增加到1万5000人。不过,虽然增补员额帐面上看来增长1100人,但法官仅增加124人(其余尚有书记官337人、法官助理426人),其余则为辅助人力。

然而,在蔡政府八年任内,台湾法制环境也有所调整。云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荣指出,随着新法制的实施,例如《劳动事件法》《国民法官法》、《宪法诉讼法》、《犯罪被害人权益保障法》、《精神卫生法》、《少年事件保护法》等各类法制面的变革,这些人力红利早就所剩无几。

一名不具名的北台湾地方法院法官告诉端传媒,以他所处的法院民事庭而言,每月新收案件30件上下,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是诉讼案件(编按:诉讼案件原则上需开庭),其余三分之一是非讼事件;换言之,平均每天要生产一件裁判,才能把未结案件的数字打平。他说明,十年前他刚到地院任职时,民事庭每月新案约25件,2016年后开始剧增,直到疫情前高峰时每月新案约35案。

他也说,依据目前“行情”,一名法官若能将未结案件控制在120件以下,便算是案量少的。这名法官表示,人力应随着案量增加是事实,但人力不可能无限制增补,司法院没有就人力需求与配置进行评估也是个问题。

前台中地院法官、现转任执业律师的张渊森在脸书发文表示,减少法官负担及提升司法公信力有许多可做,例如加强调解素质,提高调解成立机会,可直接减少法官审理的案件量。此外,他也直指应停止要求各法院提出研究报告,即使有法官愿意写报告,但法院会以庭分案一个月作为“对价”,但相对其他法官就要一起多承担案件。

张渊森也指出,每年许多法官人力消耗在滥诉案件,但司法院始终没有解决方法,他建议立法上要考虑应要求诉讼行为均需由律师代理,假若司法院不敢做,牺牲的就是全体法院的办案能量。他也表示,法官院长办案吗?“若大型法院院务繁忙,或可理解,但有些小型法院的院长几乎未分案,无法想像在忙什么。”

前述法官则指出,在管考制度上,目前以结案为导向,管考项目为“迟交”与“停滞”。他指这些项目无法反映审判品质,甚至降低品质反而能使数字“好看”。而管考连结到自律、评鉴、惩戒,案件越积越多就会压力爆表。

同时,他亦观察,当事人不懂正确使用诉讼制度也是法官压力其一。当事人时常因不懂法律、或是表达能力限制、又或是因情绪影响表达,目前诉讼制度却没有考虑这些现实,没有要求当事人寻求律师协助,反而将照料当事人的责任一味推给法官。他解释,这导致法官必须帮双方当事人整理出主张与抗辩内容,进而使法官角色混淆。

虽然血汗司法的问题已久,但这名法官强调法官人力短缺相对次要,反而是书记官、录事、助理、法警等辅助人力短缺才是主要问题。他说,现实中书记官的血汗程度不输法官,他自己的书记官曾说,还不到半个月,加班时数已经用光,剩下多做的就当作“送给国家”。而他不得不加班,因为书记官同样面临管考压力。

法官的工作内容,不脱阅卷、开庭与写判决。该法官表示,开庭跟准备开庭就会用掉三天的时间,一周剩两天能写判决,但剩下的两天还需从事法律研究、整理卷证,或是去现场履勘,“除了结案的裁判书累,还要抽空写命补正的裁定”。他强调,当中有不少都是在虚耗。

4月19日,法官协会将于中午12点发起全国法官自行在所处法院的适当地点线上白花,表达对李法官的思念与祝祷之意。此为台湾史上头首次由法官集体发起的哀悼活动。

云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荣2023年曾在媒体撰文表示,“司法过劳不仅仅侵蚀第一线司法人员的身心,在恶性循环的劳动情绪下,很难期待能好好处理每一件个案;毕竟,我们先是人,才是法官。”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