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变“竖店”:靠微短剧生存的演员们,最怕“爆款”

孙雅兰
December 09, 2023

火爆的竖屏微短剧已经连续多日成为舆论场中的焦点话题。

一方面是微短剧的市场表现达到惊人的增速,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制作成本仅50万元的爆款微短剧《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A股市场随之诞生一组飘红的“短剧概念股”,中文在线、掌阅科技、上海电影等近10只股票迎来涨停。

另一方面,因低俗剧情以及错误价值观引导等问题,竖屏微短剧正引发越来越频繁的市场监管。截至今年2月,共有25300多部低俗微短剧以及2420个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平台被下架。11月15日,广电总局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并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

野蛮生长的微短剧即将迎来新的变数。这些微短剧往往不超过2分钟一集,动辄拍至80到100集,以重生、复仇、逆袭、霸总等题材最为常见,剧情反转快,故事爽点密集,依托短视频平台投流直接触达C端用户,利用高潮迭起的卡点机制吸引欲罢不能的观众付费,炮制“越土越暴利”的流量生意。从最初业余团队的粗制滥造,到专业影视公司纷纷入场,微短剧在短短两年内已快速迭代。

近日,本刊记者来到横店,见证了这个传统影视拍摄基地摇身一变为“竖店”的时刻。在这里,竖屏微短剧早已超越横屏影视剧的开机数量,成为眼下横店最繁忙的拍摄现场。往日在横屏影视剧中难以出头的无名演员以及大量群演,在遍地开花的竖屏微短剧中找到了落脚之处,他们将微短剧视为影视寒冬期的生存策略,也在良莠不齐的内容生态中摸索作为演员的出路。

以下为两位微短剧演员的自述:

记者|孙雅兰

对微短剧来说,演员不重要

演员张震

我从2022年3月开始接触竖屏微短剧,一个老板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拍,我当时连微短剧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几年大家都接不到什么戏,我寻思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要不来试试,第一部戏就是九州的,叫《我的七个姐姐是大佬》,一共八个女主演加两个男主演,典型的男频题材。

现在的横店,同期筹备的微短剧能有几十部,但网剧就只有一两部,演员想演横屏都没机会。一有人叫我发资料,我一问,全是微短剧。没办法,只能演,演员永远处在被选择的位置。

刚开始接触微短剧我整个人是懵的,竖屏跟横屏的拍法完全不一样,节奏起码要快一倍。要让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的性格,没那么多时间让演员去铺垫情绪和状态,说台词也要快,表演方式要夸张,这就需要演员树立很强的信念感。比如拍一个战神或龙王题材,一个人往那一站,一群人给他下跪、磕头,还要说出很拽很牛的台词,二话不说就一个巴掌扇过去,现实中谁受得了这些?我演过女战神,每次看台词时,都要给自己打气:“我是战神、我是战神”,否则很多台词根本说不出口,自己都觉得很尴尬。

我入行8年,以前主要拍电影、网剧、网大,轮到演微短剧,直接不会演了,开始怀疑自己:是我太长时间没拍戏了吗?感觉跟不上时代了。以前演横屏的影视作品,演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熟悉故事的背景,还要围读剧本、提前进组训练。但现在演竖屏微短剧,都是导演让我们怎么演就怎么演,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变得很机械。

如今这行可以说是全乱套了。微短剧的导演,以前干什么的都有,有做群演的,做特约演员的,做副导演的。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在现场还问演员:你觉得这个镜头行吗?网红和拍信息流广告的人,现在都可以自称为演员。出品人也五花八门,干房地产的、开厂的、做医美的、干金融的,还有卖马桶的,他们喜欢干涉内容,动不动就换演员。这个行业的花活也越来越多。以前流程很简单,平台和资方找制作公司,制作公司再找演员;现在是平台和资方可以内定演员,他们定的可能不是演员,而是一些裙带关系。演员还要配合带资进组的人演戏,他们连台词都说不清楚,对我们来说很煎熬。

横店第一批拍微短剧的人,我们互相之间都认识,基本就是大家轮流做主演。最开始我一个月能拍四五部,平均五天拍完一部,那时候朋友跟我说,你演的哪部剧爆了,我都不知道是哪一部,因为演的太多了。很多演员都有10部以上的爆款,但没人拿这个当回事。我记得我演了一部《狂野小农民》,算是竖屏领域很早期的农村题材,我演一个没跟丈夫同过房的寡妇,后来跟小叔子好上了,很多人爱看这种伦理题材。对爆款短剧来说,演员不重要,剧本才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接微短剧,毕竟我们以前都是横屏影视剧的,大家都不想干,只有我一部接一部。我就不信,横屏我闯不出来,竖屏还闯不出来?我入行是在2016年,演过20多部戏,也做过主演,虽然一直都有戏拍,但事业上还是普普通通,没什么起色。疫情那几年,大家没什么戏可拍,都很着急,我拍微短剧也是考虑了很久,觉得这对演员来说就是往下降,我很多朋友都拉不下脸拍微短剧,但是谁饿谁知道啊。这几年我身边的演员朋友有一半都转行了,有人转做幕后,有人结婚生孩子,有人回老家上班,也有人去直播带货了。大家都觉得继续留在影视圈看不到希望,当初的梦想早就磨没了。我属于幸运的一个,还能一直拍戏。

初期我接一些战神题材的微短剧,三到五天拍完一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候连妆都没时间卸,第二天直接连轴转。台词只能一场一场的记,每天脑子里要装的词太多,拍下一场的时候脑子要清空上一场的台词,否则根本记不住。微短剧对演员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以前我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现在拍一场戏看两遍台词就能记住;快速入戏和出戏的能力也练出来了,上一秒还在开心地聊天,下一秒就能马上哭出来。拍电影还有时间给演员酝酿情绪,微短剧哪有那么多时间,恨不得一天24小时让你拍23小时,能5天拍完就绝不用7天。有时候,我为了提起精神拍戏,一天能喝6瓶红牛,等晚上收工以后还睡不着,只能吃安眠药,慢慢把身体搞垮了。有一次,拍着拍着我一头栽下去,醒来的时候,在医院打着点滴,里面输的是血。

以前我演影视剧,没有太多挑选剧本和角色的空间,找我演的角色都是坏女人。现在我演微短剧,可以挑“人间清醒”的大女主,也可以挑文静、甜美、可爱的角色,这给我造成一种感觉——演戏演麻了。因为什么角色都试过了,不像以前永远保持着新鲜感,看到一个角色就想努力地争取。微短剧的角色又都是一个模子似的千篇一律,题材翻来覆去都是复仇、逆袭、穿越这几种,剧本互相套来套去,换汤不换药。

演多了男频题材,我甚至常常感受到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比如剧中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有好几个对象,每个女人都愿意跟他在一起,我觉得太物化女性了,有点反感,后来就不想演了。到今年下半年,我发现风向更加不对劲了,出现各种擦边的情节,要求女性露腿、露沟、露腰,裙子越来越短。如果是从作品的艺术价值出发,我可以拍,但如果为了低俗色情,我拍不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种东西拿出去我都嫌丢人,让父母看见了怎么办?为什么广电要禁止这些题材,再不禁止市场都乱了。

竖屏微短剧之外,我也接一些横屏短剧,比如优酷、腾讯、爱奇艺的自制短剧,我觉得其中有些剧本不错,宁愿推掉一些其他的项目。但话说回来,做横屏影视剧的专业人士下沉到短剧行业,不一定能做出爆款。观众想看的剧情是转眼一巴掌呼上来,或者是从一辆豪车里走出一个少爷,给人感觉很爽。前段时间,圈里都在说王晶导演也来拍微短剧了,但说实话,能不能拍出爆款只能看运气。有些爆款微短剧,你真觉得里面的人物、演技或是镜头好吗?它几乎打破了所有我们认知的影视规律,我完全看不懂。有时候一个镜头还没看清楚,咔一下切过去了;还没等我看清这人手里拿的东西,下个镜头直接朝头上抡过去了。观众要的就是一个爽感。

现在愿意投资拍摄横屏作品的人也少,电影和网剧的制作周期和回报周期都很长,少则半年,多则几年,投入和回报往往还不成正比,投资人不愿意耗下去。微短剧不一样,制作周期和回报周期都很快,一个月就能看到结果。横屏领域的人想从事微短剧也不一定受欢迎,平台只认演过爆款微短剧的演员和制作团队。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演电视剧的男二男三号,因为大环境的原因,接不到戏,闲在家里一年多了,在北京房租一个月一万多,我劝他来拍竖屏,赚个零花钱也好啊。结果平台不认他。

然而竖屏终归是竖屏,它不能像电影一样出现在院线,我还是希望能提升专业能力,走向更高的舞台,竖屏剧演员只能算是脚脖子演员。去年10月我拍了一部网络电影,上个月已经上线播出,一度占据各大网站惊悚片榜一的位置。今年我还演了一部预制菜题材的院线电影,明年就能上映。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短剧横行的这两年,我还能接到几部电影,让观众知道我不是竖屏剧演员。

在我看来,竖屏剧都不能算作影视作品,很多横屏剧都不会选演过竖屏剧的演员,一些电影在筹备期找演员都会明说不要竖屏剧演员。很多竖屏剧演员不会演戏,或者习惯了快节奏、浮夸的表演,不懂得揣摩人物的潜台词和内心活动。好在我演过横屏剧,能够被人看到。我现在的介绍资料有两版,一版只有横屏作品,发给横屏剧组的版本里不会有竖屏作品。竖屏剧演到现在,我更希望选择性地接戏,挑优良的制作团队合作,还要看搭戏的演员是谁,不想随随便便给一个小网红搭戏,让他们拿业余爱好来挑战我们的职业。

微短剧让腰部演员生存下来

演员安钦夫

我们管拍竖屏剧叫“下海”,我下海很晚,今年9月才开始接戏,已经接了4部微短剧。其实3月就有人问我了,但我一直很犹豫,纠结了足足半年。后来发现,能接到的横屏影视剧越来越少,只能咬咬牙“下海”。接第一部微短剧的时候,我很抗拒,觉得里面的演员就跟台词机器一样,只管站那儿吧啦吧啦念台词,都不用交代位置关系,表演的成分太少。我一直自诩为一名专业演员,演竖屏微短剧总觉得是自降台阶。我总感觉,微短剧跟影视剧不属于一个行业,微短剧更像是网红拍的段子。

竖屏微短剧降低了演员从业的门槛,解决了很多我这种腰部演员的生存问题。对我们来说,有活就接,没有选择角色的权利,只能被角色选择。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首先得活着,得挣钱。疫情结束以后,影视行业还是很困难,来横店开机的影视剧非常少,说白了,资方兜里也没钱了。现在横店90%的剧组都在拍竖屏剧,出现一个网大都能叫大剧组了。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大家就喜欢看短平快的剧情,不用动脑子,有爽感。我拍的4部微短剧都是穿越题材,男频喜欢的逆袭剧情,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成为藩王或王子,身边围着一堆老婆,前期有多弱,后期就让他变多强,也可以叫“打脸剧”,男性观众很容易代入自己。

没想到演上微短剧以后,像我这样的腰部演员也能挑剧本了。战神题材的剧本我拒绝了三个,觉得台词太荒谬了,比如“吾乃xx神尊”,这是人说的话吗?我演的剧都尽量精挑细选,挑的都是喜剧题材,男主喜欢抖机灵,我至少觉得有意思。

很多横屏大戏听说演员演过竖屏微短剧,是不会用这个人的,所以我也会有担忧。每拍完一部戏,我都在心里祈祷,千万别爆,不希望被人认出来。目前我拍的几部戏都还没上线播出,所以心里很忐忑。

接微短剧对我来说,首先是为解决生计问题,现在的横屏剧项目太少,我得生存下去。其次是为了保持演戏的状态,不能长时间不演戏。但演微短剧对演技的提升几乎没有帮助,演多了业务水平甚至会下降。如果有横屏剧找到我,我肯定会优先考虑,毕竟横屏剧更有艺术价值。竖屏微短剧很可怕的地方在于,大家没有把它当艺术在做。

我是拍喜剧出身,最早是演电影,后来演电视剧、网大和网剧。以前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我一年能接8部网大和网剧。我还演过一些横屏短剧,十分钟一集,现在也都没了,生存空间完全被竖屏微短剧挤压。

拍微短剧如果遇到不合理的剧情,我都会跟导演沟通,觉得有些内容太下流了,我都会直说:这东西我接受不了。导演一般都能理解,也很少提过分的要求。其实很多低俗的要求都是平台提出来的,他们用的是商业思维,只在乎回款。

微短剧剧组为了节省成本,几乎只在横店找演员,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差旅费。以前演员见组都在北京,现在都在横店。他们找演员的方式是,听说哪个剧组快杀青了,就去片场看看主演,满意的话就直接发出邀约,很多演员为此专门搬来横店住。我下部戏就是这样约上的,本来已经订好了回北京的机票,又临时留在了横店。不知不觉就一部接一部演下去了,反正都已经下海了,下个脚脖子和下个膝盖也没区别。

现在我感觉微短剧越来越正规化了,一些专业公司都开始进入了,跟当年网大的轨迹很像。我最新的一部剧是腾讯阅文集团的项目,改编自阅文的一个小说IP。微短剧的制作越来越卷,团队配置开始朝传统影视靠近,拍戏的时候也会吊威亚、有枪火师,服化道越来越精良,场景越来越大,群演越来越多。我现在合作的一些团队,许多都是电影行业转过来的。一问就是除了竖屏微短剧没有其他的活儿可以干,那怎么办,都得挣钱养家。

只是微短剧的剧本仍然和传统影视差别很大,讲究快节奏,动不动就拍100集,每一集最重要的是埋钩子,吸引人往下看。微短剧的基本逻辑是一分钟一集,再怎么变化,也很难呈现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完整的心路历程,这就决定了微短剧的人物普遍脸谱化、模式化、标签化,一个剧里的人物改个名字就可以拍成另一部剧了,甚至不同剧的剧名都很相似。

虽然传统影视行业的很多人都开始进军微短剧,但我觉得这还是两个行业,微短剧从筹备到制作都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脱离了传统影视行业的模式。最典型的是门槛全面降低,比如以前的演员成为了导演,场务成为灯光负责人,男三号成为男一号。我以前在传统影视剧里都演一些边边角角的角色,现在接的4部微短剧都是男一号,感觉把我心气都养高了。心想,都已经干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演配角?但做主演真的很累,拍摄期间我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我不指望能成名,但起码能做到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能一直有戏拍。

如果我演的微短剧爆了,唯一的好处是我的片酬可以涨了,我目前的片酬跟我以前演横屏剧的价位差不多,竖屏领域比较高的片酬可以达到五、六万一天。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的风口不会持续太久,以前是因为审查机制比较松,什么都可以拍,但监管迟早有一天会下来,我们预判到明年五六月份风口就会过去了,大家都是抓紧时间挣一波钱。微短剧的发展曲线就跟网大一样,势必会从草莽乱战、粗制滥造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精良化。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