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Facebook 李柏璋
為什麼越鄉下的地方越容易被派系把持?
難道選民服務就只有地方派系或黑道能做?新政治做的選民服務就不是服務嗎?
原本是很不想再寫這鳥東西,但看到一堆沒真正在基層跑過的,竟然可以整天在網路上豪洨,把地方派系講得天花亂墜,我就忍不住想再發這篇靠北一下,
不想看廢文的我就先說結論,我個人認為地方派系的穩固,與選制的改變、議會席次的縮減以及都市化、行政不彰有著強烈的因果關係。
好的,不想看、不認同的可以先關了,因為我很忙沒時間和你吵架。
———-以下正文———-
就舉我自己家鄉台南的例子來說好了,大家都知道,台南在2010年正式升格為直轄市,並將縣區及市區合併為同一地方政府所管轄。
當時我想多數台南人都是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在看待這樁喜事,並期許台南能藉此跟上大城市的腳步。
十年過去了,台南是否有變得更好,大家各有看法,我就不多說了。
但升格後對非都市區所衍生出的衝擊及問題卻是相對直接的。
第一、都市化導致人口流失、使結構缺乏改變可能性
台南縣市在合併之後,將資源及發展重心放在溪南(曾文溪以南),導致溪北地區邊緣化,青壯人口流失,越往北邊走人口流失狀況越嚴重,原為縣都心的新營,更流失超過一萬多人。
而留不住青壯年的結果,就是讓整體選民結構更為穩固,因為都只剩老人留在鄉村了阿。在沒有新移民遷入的狀況下,派系要綁樁綁人就顯得更加容易,畢竟選民都是同一批人、都是同一利益結構下的一份子。有理想的青年要翻轉原本的食物鏈及生態,何其容易?
況且青年離鄉容易,返鄉難,這些人一旦離開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回來了,在人口流失又缺乏移入誘因的情況下,結構短時間內會變才有鬼!
第二、選制改變、選民過度依賴特定政治人物
原本台南縣加台南市總共有十四席立委席次,但在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實施後,整個大台南只剩五席,升格後又少掉原縣區31鄉鎮市長加代表,改為官派公務員區長,再加上地方議會席次也縮減,鄉親們遇到事情能請託的民意代表一瞬間少了一大狗票,僅剩小貓兩三隻。
加上那狗屁單一選區制的關係,沒有兩大黨的提名,根本很難在這個制度下突破重圍,也讓地方政治缺少多樣性的可能。間接扼殺小黨在區域選舉的生存機會。如果能維持原本複數制,除了能給小黨更多空間,讓代表不同族群的聲音被聽見之外,更能讓選民不過度依賴單一政治人物。
原本水溝塞了,我能找鎮民代表、找鄉長還是誰去跟行政機關反應就可以,但改成全面官派後,我他媽就只能找立委、找議員幫忙。
所以當人們的選擇變少了,相對依賴性就變高了。
因此不是新政治不能做選民服務,而是那些鄉親們的習慣給他們自認為會處理事的人服務。
而且他們自認為過去欠了太多人情,必須要用選票去償還,所以爸爸退休後,繼續還給接棒的下一代。說白點,就是大家害怕改變,深怕換了新人來,不會像過往那麼好請託,因此越鄉下,彼此就越綁越緊。緊到你想鬆開點,都會弄的滿身傷痕。
你在意的可能是出席率質詢率或是否抗中保台
而這些人在意的是,我的服務案件可以幫我處理?我兒子娶老婆立委會不會來致詞?我家死人議員會不會送輓聯來?如果都做得到,那我的票、甚至我家的票,就都是你的了
第三、行政效率不彰 增加選民服務存在的必要性
沒有路燈會永遠亮著,也沒有水溝會天天暢通,因此行政部門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替民眾解決這些問題。但偏偏縣市合併後,區長因為是官派事務官,完全沒有選票壓力,常常一個路燈通報了好幾個禮拜還是不亮,問了也只會回應說有上報了。
常逼得大家一定要找民代去關心才有動作,而能找的民代又相對過往少。因此,也讓這些議員立委們總有跑不完的會勘行程,甚至必須跨區服務才能消化完。
這代表什麼?代表選民需求不變的狀況下,與特定立委、議員的關係因此越來越密不可分,並自然而然成為地方派系下的一員,想拆解?談何容易
本篇說的是台南,但我想多少也適用於同樣被合併的台中縣市。
雖然沒看過相關資料,但我敢說,像標太郎那種,絕對是每天都跨選區服務的那種地方民代。
就連非選區的民眾都被這種模式收攏了,你還真的以為只靠鍵盤打打字,就能扳倒地方派系嗎?放你媽的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