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戲劇三角 – 心理學界的系統思維

—— by ruddyllee

什麼是戲劇三角形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它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分別是: 迫害者Victim受害者Persecutor以及拯救者Rescuer,而這樣的衝突關係會一再的發生,這三種角色也會經常替換。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正是運用這三個角色來解釋社會上各式各樣糾紛的形成方式。由於非常精準有趣因此被berne 戲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因此而成為它的正式名稱。由於它可以拿來分析人際關係的紛爭原由,因此又被稱為心理學的系統思維。

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game:

  • 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 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 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範例一

夫妻之間的卡普曼三角分析,場景是這樣的: 妳下班後接到先生電話,說要和幾個朋友吃飯喝酒,不回家吃飯了。你想到有幾張折價卷快要到期了,就說要去賣場買些東西,不去了。

晚上九點多,你提著重重的一堆東西走出商場,給先生電話,想問他能不能來接你。聽電話裡傳出的聲音,那邊正喝得酣暢,顯然是接不了你了。這時候,天正下著雨,一時很難叫到車子,站在濛濛細雨中,你很生氣。一會兒氣他為什麼喝酒不能來接你,一會兒又氣自己為什麼這麼多年就是不肯自己學會開車。在這種種惡劣的心情中,折磨了自己一個多小時,直到上了一輛計程車。

計程車向前開著,車廂裡很安靜,你突然意識到類似的事情似乎發生了好幾次。比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時間在那個賣場周圍根本叫不到車,可是還是這個時間去了這個賣場,這樣折騰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老公晚上會喝酒,接不了我,可還是抱著幻想給他打電話,這種情況也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這樣做是自找麻煩,知道還是這麼去做,不是自討苦吃嗎?

在這件事情當中,當你很辛苦地提著一堆東西,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時一樣來接你,這時老公就被你當成那個幻想中的【拯救者】。而當他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來時,先是失望,繼而生氣,瞬間你就變成了【受害者】;而他在卡普曼三角戲劇中頓時變成了害你這麼沮喪這麼生氣的【迫害者】。

設想,接下來,如果回到家你繼續指責你老公,你就變成了一個【迫害者】;他如果很無辜很內疚,你可能又會感到過份而安慰他,搖身一變,你成了【拯救者】,而當他是一個受我情緒失控影響的【受害者】。

※ 上面的範例是一個人同時在三個角色中轉換,卡普曼的詮釋是在角色的轉換時會不經意地扮演成所謂的欺騙者的第四個角色。也就是說卡普曼三角最初是設計成四個角色的,後來畫的時候把欺騙者的角色用箭頭取代了。這也就是說當人們再轉換角色時會很容易出現不經意撒謊的現象,但這個角色稍縱即逝。(這種我們自以為無傷大雅的謊言,正是人們在做角色轉換時所最容易出現的說詞)

範例二、都是你害的!心理遊戲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麼樣子!要不是前幾天你給我出的什麼鬼主意,我今天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麼慘……”看到這種對話,你會發現這個“都是你害的”的心理遊戲,開始時是自己向他人求助,因為在這段對話中的主角是向別人求助,當然他會欣然接受對方給他的意見,而且回去之後也有可能會照著對方給他的建議去做,可是;當他嘗到失敗的時候,他就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那個好心給他意見的人身上。

※ 所以,經常玩這種心理遊戲的人必須一個人承擔責任時,他的內心會有巨大的擔心和恐懼,因此,在他的人生裡,他會縱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這個心理遊戲,而到最後卻又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子他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怎麼樣;看起來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吧!這不就是老闆直接下指導棋時的情景嗎。

從遊戲中脫離

這個三角色扮演的遊戲,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內心中不停地上演著,但是很少人能夠察覺到我們可以同時身兼多種角色變幻莫測,而且樂此不疲,不斷上演著生活中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這類情境會造成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因此卡普曼戲劇三角是一個負面的遊戲。當我們了解之後,就應該設法來脫離遊戲。所以首先;我們應該要能夠辨識遊戲的形成,然後讓自己避免落入這三種角色。

卡普曼在《人間無遊戲》的書裏頭提供了健康的解法: 擺脫遊戲的三步驟:

  • 第一步、識別遊戲和進入三角形的邀請。
  • 第二步、學會提供高質量的關係。
  • 第三步、我們要學會一個絕對可靠、不可抗拒的方法管理關係衝突。

就是:  提出它 BIU – 談論它 TIU – 結束它 WIU

結語

溝通有形部分: 透過語言的方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以及;無形的方式: 也就是心理層面的溝通。一般我們都聚焦在有形的方式,敏捷認為;面對面 + 站在白板前面形成一種最佳清晰又有紀錄的溝通模式,但無形的方面,也就是心理層面的溝通,才更是不能忽略的部分(便於引導與回顧)。卡普曼戲劇三角正好可以讓我們拿來分析參與遊戲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心態,然後以此為依據設法改善團隊成員的心理感受,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溝通模式。這是身為Scrum master 或是主管所必須具備的本質學能,只有熟知團隊成員正在為什麼所苦,才可能給予適當的協助。

  • 有形的溝通;面對面 + 站在白板前面形成一種最佳清晰又有紀錄的溝通模式。
  • 無形的溝通;團隊中角色的扮演,屬於心理層面的溝通,它難以被察覺,但卻更容易造成痛苦跟傷害。
  • 最近;因為冠狀病毒的威脅,許多公司都採用遠距或在家上班的政策,它造成“如何聽出對方語句中的邏輯意義”變得更加重要了。少了面對面溝通時的點頭;「我懂了!」,換來的是來自遠方的嗯,沒問題」,更加讓人弄不清楚對方到底真的聽動了嗎? 我們似乎應該發展出一種更好的溝通模式,一種達成共識的傾聽哲學,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邏輯傾聽」。

提問(引導)能促發溝通模式,樂觀進取則可以避免落入卡普曼戲劇三角。

對心理學而言,遊戲的定義;是藉著與人進行一系列的曖昧溝通(表面上可能看起來像互補溝通),而達成一個可預期的負向感受的結果。在社會訊息看來像是一個很合理的互補溝通,但其中隱藏的心理訊息終將導致一個可預期的負向感受,所以它是負面的。在卡普曼戲劇三角提出之後,因為它是一個負面的方法,因此引起各界想出各種方式來掙脫它的負面效應。

如何識別遊戲呢? Eric Berne博士把遊戲的過程以六個階段來描述,並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如上),當缺少任何一個因子就不構成遊戲。

最基本的解法就是識別遊戲,然後迅速脫離遊戲。這裡收集了幾種處裡遊戲的方法: 離開現場 暫時保持沉默或延遲反應 注意餌,避免上鉤 注意自己的漠視或自主驅動力直接給予正向安撫運用成人自我狀態來分析現象分析心理遊戲的過程 、在轉換時移向親密

向TA之父伯恩Eric Berne博士的致敬;他創立TA時制定了三條規則:

  • 對於不能用圖表達的內容就不要出現。
  • 簡潔的就是最好的。
  • 使用8歲以上小孩或者美國西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

對想要用文字表達心裡變化的人士而言,它應該是被嚴格遵守的紀律。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