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幹乾干
答:
當然是合理的,因為是小組,而且你的組員只是犯了錯誤。他不是不做,也不是故意爛給你看。
同樣的問題,你在不同價值體系上必然有不同的結果。這就好像一個固定的事件,你在不同座標體系上去測量,你會獲得不同的數值。並不是事件本身有問題或過錯,出問題的僅僅是你測量工具的失準。
在品蔥上不只一次聊過基督徒對於罪的看法,他們知曉人都是有罪的,但可以被拯救,在價值取向上面他們知道人是會犯錯的,所以他們擁有對錯誤的寬容和諒解。面對一個失誤,眾人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會被寬恕、被諒解,包容。因為他們知道人是會犯錯的,保護他就等於保護未來可能會犯錯的自己。這群價值取向的人自然會有其向心力,他們會成為真正的小共同體。
然而,另一群人對錯誤與其他人類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他們在價值教育上是處於聖人之治的。他們會無限拔高人的狀態,並且對其賦予價值,例如你沒有達成聖人是因為你不夠強,或者認為某種很崇高的行為、功績,是理所當然的。這恐怖的價值取向,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已發現並批評過了: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在現今社會,或者不必說現今,從古至今以來,中國人都在在讚揚子貢這種人,而不讚揚子路這種人。因為子路收受了報酬。然而,子路是在拯救溺者之前,就已預知道溺者要送牛給他的嗎?他是貪圖溺者的牛,才拯救溺者的嗎?如果你從結果上看來,是這樣子的。但從子路自己的時間線上來,他根本不知這個人家裡有養牛呢!或者他根本沒看清這個人的臉,人一直在水裡掙扎,子路憑藉心中的勇氣就拯救溺水之人了。拿結果論來批評子路,是相當的不道德的。然而,整個社會卻在不停的讚揚子貢,不停地拔高道德標準。拔高道德標準是有其社會成本的,人們必須要付出更高昂的代價才能達到普通人(他們認為的)的道德水平。那麼,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都不去追求自我束縛的內向道德,因為永遠達不到;但卻總在嘴上稱頌,希望別人為自己償付贖金。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整個社會就逆向螺旋道德退化。
回到原問題,很明顯的,剛剛的價值觀群體後者面對錯誤的觀感,和前者是完全不同的。後者由於拔高了人的標準,面對錯誤是無法被接受的。自然會傾向於責怪那個失誤的組員。並且認為自己沒有理由接受這樣的分數,因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面對命題,小組功課以整隊做為計分,這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接受的只有故意擺爛,這是前者價值群體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其實,這種類型的題目,看一看就能發現,為什麼中國人沒有辦法辦到守望相助、協作、形成共同體。一盤散沙,因為從價值觀的根本上,就沒有黏合劑或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