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一年】林卓廷被屈帶隊搞事 拆解建制如何捏造假真相

7.21恐襲事件至今一周年,去年事發後,連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都承認7.21是「手無寸鐵的無辜市民被人追打」,但一年過去,7.21事件除白衣人恐襲外,卻衍生多個版本,包括「7.21由林卓廷及黑衣人引發」、「黑衣人引白衣人到月台打人」等論述,遍佈YouTube、Google及各大討論區。在YouTube搜尋「721真相」的首30個搜尋結果中,內容為「林卓廷引發7.21」論的影片更佔5成。究竟這些論述如何傳遍網絡?有學者直言此現象沒有解決方法,只能靠讀者分析資訊時提升敏感度。有IT專家亦指,網絡打手懂得利用網站搜尋引擎最佳化(SEO),令某些內容更易被搜尋得到,成功在網上「帶風向」。

記者 周詠雯 黃翠儀

究竟「林卓廷搞事」的傳聞是如何生成?翻查去年7.21發生後的報道,初期多個媒體均指是白衣人襲擊市民,《都市日報》稱「白衣漢元朗追打人」,堪稱建制媒體代表的《文匯報》亦在7月23日的報道中,形容7.21事件為「元朗前晚發生數百名白衣人持兇器攻擊路人的事件,持續約兩小時,更一度闖入西鐵站及鐵路列車車廂毆打乘客,多名記者及市民受傷。」

搜尋「721林卓廷」
六成結果塑造林卓廷為「始作俑者」

不過,事件慢慢演變出其他版本,最早將7.21矛頭指向當晚其中一名傷者、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的人,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梁7月21日雖然有指出白衣施襲者為暴徒,但批評林卓廷與白衣人對罵,是挑釁白衣人的行為。與此同時,建制KOL陳怡於事件翌日上載題為「721元朗西鐵站黑白混戰」的評論影片到YouTube,稱「林卓廷帶住你哋(黑衣人)入元朗站,當地有啲白衫人出嚟同你哋死過」。同一日,就有操普通話、使用簡體字的頻道,上載「721在元朗民阵吃亏不甘心,四处诉苦扮受害者」的影片,稱「元朗人沒有毆打市民,他們毆打的是示威者」。兩段片段之後收看人數不斷增加,前者至今已錄得逾27萬次觀看,後者觀看次數則為7.2萬。

記者本月中在YouTube搜尋關鍵字,統計首30個搜尋結果,發現搜尋「721林卓廷」時,有六成結果將林卓廷塑造成7.21「始作俑者」,搜尋「721真相」時則佔5成。陳怡的「721元朗西鐵站黑白混戰」影片,仍在首30個搜尋結果內。記者亦發現,將7.21定性為林卓廷及黑衣人引發的影片,部份由數個特定賬號在同一時間以「分身」形式上載,而此等賬號頻道亦充斥假新聞,並每隔數月便重新上載影射林的影片。

專家:瀏覽時間、重複關鍵字為搜尋排名關鍵

搜尋引擎IT專家John(化名)解釋,若按YouTube搜尋引擎機制,最重視瀏覽時間,其次為「讚好(like)」、留言等互動,所以搜尋「元朗721」等關鍵字時,片長數十分鐘的《鏗鏘集》經常名列前茅。陳怡去年上載、片長10分46秒的影片亦在搜尋結果前列,該片觀看次數逾27萬、逾7,000讚好、逾1,100個留言。John稱:「除咗多人睇,片夠長watch time(觀看時間)都會長好多,另外仲有係會優待新上載影片,一般上載之後黃金時間24小時內(搜尋結果位置)都會擺得好前。」雖然John指YouTube會審視並刪除重複上載的影片,但從今次搜尋結果中不難發現漏網之魚。

記者亦以無痕模式網頁開啟Google,搜尋「元朗721」、「721」、「元朗事件真相」、「721真相」,首30個結果均大多數為新聞媒體報道;若搜尋「721林卓廷」,則同樣逾六成結果指向歸咎於林的說法,例如搜尋結果首五位,便有「721林卓廷帶人入元朗耐人尋味」、「721真相林卓廷帶隊入元朗」等。記者發現,一篇由建制網媒《堅料網》於7月27日發佈、題為「721林卓廷帶人入元朗耐人尋味」的觀點文章,1,138字的文章及標題,就合共提及關鍵字「林卓廷」一字16次,平均每71字,「林卓廷」便會出現一次。

John解釋,關鍵字重複出現與網站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EO)有關,明言「SEO係個競爭遊戲」,文章內關鍵字只要比對手多,「出你嘅機會就會高啲」。John續指,Google搜尋引擎主要較着重關鍵字有否在標題出現、域名評分(domain rating),即網站是否可信等因素,而不斷重複字詞,即關鍵字密度(keyword density)亦有助推高排名,「但當然要出現得合理,無理由100個字出現20次,咁Google都唔信你,所以可能篇文長啲,有規律地出多啲字。」

後真相時代 讀者靠情緒判辨事件

討論區在反送中期間廣被使用,當中連登討論區為不少「同路人」聚腳地,不過其他討論區就有另一論述。去年8月5日,建制facebook專頁「我撐何君堯撥亂反正」就上載一篇題為「721元朗西鐵站打鬥事件真相 」的文章,內容提及不少新觀點,包括「一班元朗六鄉鄉民,他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保衛家園」、「黑衣人在向元朗方向的西鐵車廂內派發白色上衣給黑衣人更換,冒充市民」。同一文章在8月底於親子王國討論區(Baby Kingdom)出現,之後該討論區就有不少質疑抹黑7.21傷者及在場市民的帖文,包括「721大肚婆生得未」、「明明係毆鬥,不過自己唔夠人打」。記者分別在親子王國討論區(Baby Kingdom)及香港討論區,搜尋與7.21有關的字眼,當中發現在親子王國中,搜尋「7.21」的首30個結果,有逾八成半、即26個帖文均在文章標題表明7.21是由黑衣人或林卓廷引發。

facebook情況似略有不同,記者以一個新開賬戶搜尋「721林卓廷」及「#721林卓廷」時,亦發現有關「林卓廷搞事」的搜尋結果,不過有關帖文數量比例就比YouTube及Google少得多,只佔約10%。John指,facebook的資訊派送情況與YouTube、Google有所不同,facebook會將用戶朋友曾讚好或分享的帖文,放在較前位置,「好多朋友都有interact個內容嘅,咁分數會高啲」,故較容易有「圍爐」現象出現,資訊需有fb朋友分享才能接觸用戶。

曾建立反修例運動研考數據庫的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考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指,此等現象可被稱為「後真相」,後真相之所以出現,是由於讀者基於自己的情緒及感覺去判辨事件,「而唔係尋求事件本身應該係點」。例如當有人不贊成社會運動,自然就會傾向相信與自己取態一致,在7.21事件中「唔會仔細考慮係咪真係(林卓廷或黑衣人)搞事,都唔會尋找事實」,加上網絡文化亦令人依賴自己的朋友圈子傳播訊息,「睇極都係某幾個媒體」,收訊息來源亦狹窄。

傅補充指,失實訊息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同時在黃、藍兩個陣營出現,「好多人唔睇內文睇標題」,直言「其實都無一個解決辦法」,只可以依靠讀者以敏感的態度去對待不同論述,分辨可信媒體、收到來源不明的資訊時注意「呢個係咪報道源頭?」例如在收到「林卓廷帶頭搞事」的資料時,應多看數個不同的媒體報道、「林卓廷有無解釋先?」以免被錯誤訊息引導。

立法會議員林卓廷指,部份網上流傳影片失實,「佢講到我好似史匹堡咁樣,我係指揮晒兩邊。」他認為,影片有很多剪接效果,例如市民遭白衣襲擊後大罵,卻成為「挑釁」;有影片更形容開消防喉射水的市民是他的「同黨」,事實當日林卓廷只帶兩位黨友同行。他批評,假消息試圖改寫歷史,實際自己當晚是被圍毆至多處受傷,而理應到場的警員卻不見蹤影。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