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注:曾經看到一個判斷產業是否足夠有發展前途的方法,并不是看這個產業頂尖的那批人能賺多少錢,而是看沒那麽有天分的人能否在這個產業中能夠做到養家糊口。
大概是學期跟考試結束,許多家長老師鬆口氣,開始上網吐苦水。又免不了看到幾種說法,不外乎學生應該要快樂學習,或是小孩可以快樂就好。當然也見到每年必定出現的抒情或是記敘文,內容大致是同學被迫走上自己不想走的路,或是人生選擇很多沒差這一條。
呃,筆者從開始混教書匠到現在,每年都遇過,說法本質都沒變,真的都變成月經文了,差別大概在於每年都會有新的家長、新的父母、新的老師,然後舊酒裝新瓶產出新文章。
這麼多年下來,大概也能知道這些說法的狀況,但就一個混過多間學校的人來說,對這類文章的背景有更深的體會。或者說,筆者現在可以把話講得很直接又難聽,但無比現實與痛苦,說好聽話改變不了現況的,只會鼓勵通常是害人。
所以,要逆風說點非常不中聽,甚至政治不正確的話,各位加減聽聽看。筆者在分享經驗與看法前,要先講清楚,以下的狀況都是「統計多數」,不管是自己接觸打聽,還是跟教務與輔導分享統計資訊,筆者不想針對離群值討論,這就跟拿阿扁能上台大,所以三級貧戶都可以上台大一樣的跳躍。
坦白說,筆者不認同學生學習就是為了要快樂,這混淆了快樂學習的本質,而給予學生錯誤的期待。
學習本身就是痛苦的,對小學生來說,寫自己不想寫的作業,學不想學的東西,都痛苦萬分,怎樣都不會快樂。所以,我們就該順著學生的快樂,什麼都不要學嗎?
有人會認為,教師的工作不就是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嗎?筆者第一年教書時是這麼想,隨著時間過去,帶過的學生越來越多,就越覺得根本做不到。學生的適性跟興趣本就不會一致,有人從小對大自然有興趣,有的對機械性的有興趣,有的對文字本身有興趣,用學校科目來說,就是不同人對不同科都有不同的喜好,喜好還不見得是擅長。
快樂學習?學習當然要儘量快樂,但這個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還是必須要達成的目標?
「學習」整體來說,從起頭、過程到結束是不會快樂的,更正確的說法是,完成一件工作,學生能否從中得到成就感,快樂與這個正相關。不管這個成就感來自於學會一件事,還是考好一次試,或是贏過他人,亦或單純的求知慾,沒有一個強烈的內在動機,筆者沒見過哪個學生,可以自主性學好課業。發掘這個內在動機,學生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解開一個數學題目會開心,寫好一篇短文會愉悅,或者進行體育項目感到滿足。
筆者要說的是,見過一些家長,說只要小孩活得很快樂就好了,其他都沒那麼重要。
呃,筆者個人完全不相信,因為這類家長最會逼小孩,而這些快樂的項目通常是「父母覺得『這樣小孩會快樂』」。因為學生在學校我們看得到啊,同學問問就知道了,最快樂的常常是放空,坐在操場看天空,拿著手機打遊戲到半夜,父母最好都不要管。
你真的確定你家小孩要這樣學習?
經歷多間學校,中產白領菁英學區,跟偏鄉郊區學校的經驗,讓筆者有了很多不同的體會,通常會說出「我家小孩過的快樂就好」的,大概不脫兩種人。
一種,身家夠厚,有充分的資產可以讓他慢慢選擇人生道路,試驗各種藝能體育活動,找尋自己快樂的泉源,然後確認自己的方向。
另一種,社經背景很下層,小孩腦袋也沒那麼聰明,快快樂樂就好,未來怎樣都無所謂,反正翻不了身,找點找工作卡實在。
那種處在中間,身家沒有那麼厚實,或是父母從藍領拚到一個小資產,還是傳統的軍公教背景。筆者到現在,可以說幾乎沒見過哪一個,會「不在乎小孩未來,只要他快樂就好」。
樂天知命?說的簡單,有機會誰不想自己小孩念頂大,當個白領菁英。而這正是最大的矛盾之處,剛剛筆者不是說第一種人很會要求快樂學習,自由自在的選擇嗎?為何這類家長總會出來強烈反駁,認為自己不是放任,而是追求自我?
這樣說啦,社經背景非常殘酷寫實,通常家裡有那個程度的,他家小孩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很清楚自己去做什麼,更清楚自己不做就會失去什麼。光是家世帶來的視野,以及他自己確定的人脈機會,這位同學非常清楚讀書與學歷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這種背景的小孩,有比其他人更多機會,早日接觸到學經歷與人脈的重要,根本不需要父母強調,自己就曉得。他都知道不讀書,沒有好的學歷,出國留洋戴帽子,會有什麼下場。
反過來說,底層的小孩知道嗎?完全不知道,讀書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父母沒讀書、親戚也沒讀書,「大家還不是過得好好的」。這些人的周邊,聽到太多一夕致富的故事,不然就是讀書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小小的經歷中,常常就有人真的去做過「不大好」的事情,不僅沒有被懲罰還獲得利益。
對這類小朋友來說,唱高調只是屁話,所以筆者才見過教多這些學生的老師,把使命放在「學生不要學壞就好,用愛心跟關心與耐心,把他導到正途」。光是這樣就幾乎耗掉老師全部的心力,哪來的時間去做活化教學、翻轉教育?
而且,無比殘酷的事實是,那些說去做體育跟藝術沒有用,多去念書考大學的家長,「他們往往是對的」。因為台灣沒那個環境,打棒球還可以說有職棒,除了職棒以外,台灣有那些職業活動是可以養家活口的?
若你身家沒有個億,可以全心力培養小孩在藝能體能活動,還混出名堂,對大部分中產家長來說,這些都是燒錢的活動,根本沒有未來可言。反倒是下層的學生,筆者倒還碰過不少要睹這一把機會,反正讀書翻身無望,最多就是回歸體力工。
但說真的,多年下來,也遇到太多學生,長大一點後路上碰到老師,在那邊跟我抱怨跟道歉,當年應該認真一點,不要太混等等…唉。
為何抱怨?因為就業狀況根本就沒有當年想那麼好,大半學生都依靠一知半解的概念選科,許多老師鼓勵但自己也不清楚職涯發展,結果是無論升高中還是高職,浪費太多時間。
筆者跟不少學生談過未來發展,很有趣的是不分地區跟背景,每個學生問的都是「念這個以後好不好找工作」,以及「做這行會不會賺錢」。真的不在乎的,就是家裡有錢到沒差的,但即使如此也看得出父母有所期待,而且小孩知道可以繼承,也會往怎樣繼承較好的方向去想。
極少、極少,當學生知道家裡有產業或是資產能繼承的,來問未來科系與人生選擇,大部分都會挑選相關科系。那種爸媽開公司有個億的,自己選擇做社運的有夠少,數學好的會挑跟自家產業相近,不然就是會計財管,數學不好英文佳的,選擇企管國貿類的也蠻多,說來說去就是所謂的選擇自由的道路,真的是自由選擇嗎?還是本就受到先天限制,限縮了你的方向。
筆者不是說,要你教小孩認命,而是認為應該要把正確的資訊告訴他。
像在台灣,往體育方向發展的路有多寬?筆者聽過有老師告訴學生,可以當國手拿獎金,也可以考體育老師喔,結果每個學生都說可以當老師,然後拒絕相信這個錄取率到底多低。反倒是中產出身的家庭,不管是興趣還是念體育班,多數都有認知到這條路很難。不過也有還是想試試看,真的不行就算了。
藝能科也是一樣,成本概念有沒有?筆者有時候真的很想碎念,有些這行的老師也知道很花錢,怎麼去鼓勵家境不好的試試看,是不知道他爸媽賺的都是辛苦錢嗎?萬中選一的天才就算了,偏偏又不是。
跟家長聊多了,真的會感到那種辛酸,家裡沒那麼有錢,但老師說小孩有資質可以試試看,但家長又沒能力判斷。只是經濟負擔真的大,但要阻止小孩不去又不忍心…
筆者想說的是,做教師的自己要評估,不是單純看資質,學生的未來真的有可能就因你一句話鼓勵,在天平上扮演決定性的重量。你是可以害到一整個家庭的,教師的教學專業是指你的本科,你應該把這一行的可能性,不管是理想還是現實都坦白出去,讓同學自己去評估。
學生不笨,筆者帶過的學生,多數都知道家裡狀況,不會做出太離譜的決定。反倒是中產白領菁英背景的,最常把自己的離群值經驗,推廣到所有人身上。
唉,說真的,筆者也不是不知道,許多人想改善台灣的環境,但真的要改善,就應該從就業環境開始。如果你覺得體育活動很重要,那應該從付錢進場看球賽,捐錢贊助相關賽事開始吧?認為藝術活動很棒,從買門票到資助有潛力的藝術家起頭也不錯吧?
怎麼筆者常見到的,都是在網路上倡議政府要出錢?這不是納稅人的稅金嗎,為何要其他人替你的興趣買單?
有些超有錢的學區,家長自己會出錢請專業教練,替他們小孩的「興趣」添加點專業,至於能不能有那天份發揮,倒不是那麼重要。經歷過比較知道行不行,家長們也倒清楚與其讓小孩幻想自己是天才,不如去摔一次最清楚是不是那塊料。
「有錢人家的小孩什麼都會」
很現實,但也無比真實的話,階級複製確實存在,而且不分保守自由派,全部都在幹一樣的事情,只是有沒老實承認而已。
想要改變,資訊透明化很重要,清楚讓學生知道,念這科「有9成學長姊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選這科「未來考取XX師的錄取率只有10%」。明明統計資料都有,為何不老老實實告訴學生,人生的路就是這樣「血實」?
不只是高職體系,更多家長自己都不知道,以為自家小孩數學90分,以後可以變成科技人在竹科上班,都沒想過進得了台積電的是哪種人,沒那個程度的會去哪幾家公司,又可能去哪些產業,又在哪一些工業區居多,薪資標準又在哪裡。
這種只鼓吹希望,鼓勵大家勇敢逐夢,完全不講機率與成本的論點,到底害死過多少小朋友?只告訴你可能很賺,希望無窮,完全不講投資有賺有賠。這不就跟奇怪的投資詐騙一樣?
筆者知道,頂尖學區的中學,他們的未來怎樣都不會差的,其他地方呢?有老師以學生成就為榮,20年來的榮耀範本就是那幾個醫科生,坦白說上千個學生只有這幾個,榮耀率也太低了吧。
雖說人往高處爬,但筆者現在常常覺得,不時時往下看,到底脫隊的有多少,只看登頂的那幾個人,好像更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