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凯文: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大儒心理创始人本文整理自徐凯文老师“从树理论到空心病——中国式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十五讲”。
0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像树一样从一颗小小的种子,慢慢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原生家庭是我们的树根,如果刚出生就受到伤害,有了创伤,树根就一定会出问题,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使我们不能跟人形成紧密的情感连接,遇到困难时容易感到绝望。
这是我们过去的经历,不会写在脸上,因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看不到来访者的童年创伤,只看到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只有通过建立咨询关系,来访者坦露后才会知道。
特别严重的心理创伤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面部表情、肌肉、相貌上都会留有印记。
浮出地面的是树干,主要代表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社会支持系统,即原生家庭之外的亲密关系,如亲密的朋友、周围的邻居等给予的支持和理解;另一部分是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生死的因素,不仅来自原生家庭,还与这个人的人生目标、人生追求和自我肯定有关。
最上面的是树叶,树叶代表一个人的成就。也许一个人的树根很烂,树干长得也不好,但树叶却非常茂盛,有很高的成就,人很聪明,学习很棒,情商很高,经济状况很好,比如乔布斯。虽然外在的成就也能起到支撑作用,但显然这不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人也会放弃生命,即使外在生活很好,但缺乏内在支持。
02
我最早接触空心病是在2012年,尽管后来我回想起这类个案早就接触过,但当时并未引起我过多关注。直到我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学习,对学习充满了厌恶,从那时开始,我明确地想要研究空心病,找出解决空心病的办法。
这是咨询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原有的医学知识、药物知识、心理学以及原生家庭的治疗在空心病面前都显得无力,于是我们要开始面对关于生与死、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等主题。
空心病也可以叫做价值观缺失所致型障碍,但到底是不是价值观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空心病在临床上很容易诊断为抑郁症,虽然它们的临床表现很像,但又有区别:会有情绪低落,却不明显;兴趣减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但还是会去做;快感缺乏,不会引发愉快的体验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孤独感。空心病患者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跟自己、他人和世界都没有连接,所以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无论是面对生命还是学业,都会感到迷茫。
自我缺失。他们缺少支撑意义感的价值观,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有人告诉他们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但他们就是对这些话没有感觉,不觉得做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他们没有人生目标,这是早期迷茫。
外部认同。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的认同,从小就被教育要满足周围人的需要,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跟人格障碍非常明显的区别。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他们需要高度的评价和赞美,需要别人对他们好,因此会讨好和满足周围所有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从而对自己感到厌恶。
被评价的恐惧。他们一直处在恐惧和焦虑状态中,虽然很努力地讨好,但总有做不到的时候,因此,在没有得到周围人良好的评价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没有谁能每一次都将事情做得完美,所以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充满了厌恶和恐惧,并且将对评价的厌恶扩展到对自己的厌恶。
自杀倾向。他们不知道生存价值是什么,活着感觉很累,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但不是一心求死,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想不出活着的理由,因此会选择比较温和、痛苦少的方式尝试自杀。
病程特点。这样的状况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并且持续了至少一年以上。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情绪和行为层面的问题,因此传统的生物性治疗疗效并不明显。因为找不到内心冲突和原生家庭问题,所以无论是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还是精神动力学治疗,效果也都不明显,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是咨询师没有面对过生与死的问题——如果咨询师自己都想不明白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很难从价值观层面跟来访者讨论。
空心病很容易因无意义感而产生自杀、自残的行为,当我们身边出现这样的人时,要格外注意,学一些危机干预技巧,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03
危机干预非常具有挑战性,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判断和反应,才能挽救生命。
危机干预分为三部分,首先是行动干预,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保证被干预者的绝对安全。我们要做到被干预者想死但死不成,然后进入下一个步骤——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时候要处理来访者的自杀诱因和情绪问题,让其放弃自杀的念头。很多时候来访者都是非冲动自杀,有很深层次的原因,例如空心病等问题。
最后,要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来完成对来访者的救治。
危机干预就像打仗,几乎都是突发事件,因此不能独立作战,而是需要一个团队。资源越丰富,团队越强大,胜算率就越大,同时,团队工作还能抗下所有压力,避免单独一个人工作责任过大产生焦虑。
团队的主要成员包括战斗员——具体执行者,即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监护人,保证24小时监督被干预者,防止意外发生;领导,需要提供和支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确保战斗的胜利;心理专家,即决策者,制定干预方案,提供解决办法。
危机干预的第一原则,就是安全。我们要保证有自杀倾向或攻击他人倾向的人处在绝对的安全的境地,这个安全的境地必须是一楼或地下室,哪怕是二楼也会有跳楼身亡的危险。同时,保证身边有人看护,看护人可以轮流交替。待被干预者情绪稳定后,如有必要将其送往医院就诊。
例如,有为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先派同学负责看护,然后找安全的场域。但因各种原因找不到,于是寻求领导帮助找资源解决,情绪稳定后送往医院,但送往哪个医院呢?这就是心理专家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心里咨询师要注意,我们在做咨询时,如果发现来访者有自杀倾向和念头,一定要突破保密原则,因为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不能奢求一丝丝侥幸。用8个字来表达,就是——倾向必报,计划必管。
“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演讲
大家好,我是徐凯文,是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个精神科大夫。
我过去的几十年一直从事心理健康的工作,尤其是在北大工作的12年,主要为北大的学生做心理干预。
我来说一些基本的数据。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国家卫健委做的流行病学调查,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
南京脑科医院做的研究显示,全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这些数据说明,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侵袭青少年群体,已经不是个别问题,比例已达四分之一甚至更高,出现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打个比方,2015年的时候,全国的雾霾都很严重,雾霾会直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率飙升,昨天看到一个文献,雾霾PM2.5的平均浓度增加10%,食道癌的发生率就增加18%,所以如果说不把雾霾治理好,单靠医生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显然是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从业26年以来,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是靠增加心理科医生能够解决的,这是杯水车薪的状况。
当一个池塘里的水出了问题,池塘里的鱼再怎么长都可能出问题。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有感触,现在的孩子确实不快乐。现在,青少年教育出现一个怪现象:虽然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但孩子们好像越来越不快乐。孩子们的分数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学习动力越来越低,他们的创造力越来越差。
我在北大上课的时候,觉得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安静,学生越来越善于写笔记,写的作业也越来越漂亮,但是很少看到独特的见解,和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勇气。
我就说一个我经历过的一个很典型的事情。前两年,我在北大开了一门课叫《心理创伤治疗》,学生会有两周试听时间。两周后有个学生来问我,他说,徐老师我觉得你的课特别有收获,讲得特别好,知识面很广,因为讲到人类的历史创伤。我说,我很欢迎你来选这个课。但他接下来的问题让我很生气,他说,徐老师你这门课给分高吗?我最后的成绩很重要,如果你给分不高的话,我就不选你这门课了,因为这会影响我的绩点。
我生气的原因是,难道你到最好的大学里,你能够听最好的老师的课,收获得最好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个分数吗?分数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但为什么孩子把学习成绩看得如此之重,这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我们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孩子的厌学越来越普遍。
以海淀家长为例,海淀可以说是全国教育最领先的一个区,我们竭尽所能耗尽家财为孩子买学区房,参加昂贵的补习班,但是孩子反感、拒绝,甚至和父母反目成仇。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
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和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局长、校长、老师做了十多场的座谈,近百场的访谈,我做了至少上万个小时、几千个孩子的心理咨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发现孩子越来越苦、老师越来越累、家长越来越焦虑,你怎么努力孩子都不配合,满盘皆输的局面。我们还处在更加内卷、更加内耗的状态。
对此,我想谈三个事情。
学业压力
现在的孩子学业苦、学业累,作业多。
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全社会都非常焦虑。从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现在都有广泛性焦虑,都有一些杞人忧天,都有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的过度的担心。我们总怕孩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人生就会毁掉。
现在中考比高考压力还要大,中考要分流,如果孩子不能上高中人生就毁掉了。孩子们觉得活着没有快乐,因为他没有时间快乐,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他的所有时间都让给了学习、作业、考试。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躺平不干了。
我女儿高三,前天她哭了一场,一模出来成绩不够理想,跟好朋友相比,我女儿进步不大。昨天晚上我跟她谈到12点。
我想提问家长这样三个问题——
我们对自己亲骨肉的爱,会不会因为她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因此少一分?
你能够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吗?
我们能接受孩子学历没我高、成绩没我好、挣钱没我多,他们这代人不如我们吗?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如果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可以上清北,我愿意跟他反目成仇,你愿意吗?
我相信大家不愿意。但是心理咨询中,我发现,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
亲子冲突
我特别想跟大家讲的是家长刻舟求剑。
这个刻舟求剑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
刚才提到,我们能不能接受孩子不如我们,但你要理解怎么叫“不如”,是一定学历比你高、学习成绩比你好、挣钱比你多,才是一代胜过一代吗?
我的一个基本的观察,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凭自己的努力,从农村、城市考进大学,上了名校,甚至于读了博士,最后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和事业,我们收入也不错,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比较满意的,然后我们就有了想法,希望我们的孩子复制我们的成功,但人生可以被复制吗?时代已经发生了剧变。
曾经有过一个来访者,是一个高中女孩,她曾两次到学校楼顶,很危险。
我们把她救下来以后,做了一次家庭咨询。
他们一家人刚坐下来就开始吵架,内容是,什么是幸福?
60后的父母是北京某高校教授,他们的回答是,吃得饱、穿得暖,人生就很幸福。
孩子一听这个话就急了,“怪不得你们觉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原来你们觉得吃得饱、穿得暖就应该开心了,我一点都没为此开心过!”因为她从来没有失去过,没有缺乏过这些东西。
她说,“我的幸福很简单,跟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希望能够跟父母平等尊重地对话。”
她说完后,她父母也急了,说:”我们怎么对你不平等、不尊重、不民主?我们民主得要命,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做决定,还要怎样?”
孩子一句话就把父母怼了回去,让父母哑口无言,她说:“你们让我做决定,但是如果我的想法跟你们的不符合,你们一定会说服我接受你们的说法,所以你们都是假民主,我早就知道这一点了,所以我每次都是猜你们想什么答案我就给你们,但是这不是我的决定,也不是我的生命,不是我的生活。”
亲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最委屈的是什么?——我给他设计的是最好的道路,我给了他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他就不肯要?为什么他就要犯那个错误,去尝试那个错误?
我是这样回答家长的:年轻最大的资本是可以犯错误,你就让他错一次,他无非就是想做这件事情,也许你觉得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是他的选择。
我宁可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给我安排的最好的选择。你越是安排得多,越是控制得多,他越反感,越觉得这不是我的生命,也不是我的生活,我可以随时不要它。
一个人要有很多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学习成绩以外,人际关系、体育、劳动、朋友,这都是人生巨大的财富。假如所有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分数,我们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为什么孩子会空心?因为觉得人生无价值、无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给到孩子最美好的东西,他们甚至因此自我否定、自我贬低。
家长怎么做对孩子是最好的?
北大学生每年入学的时候,都要做心理健康教育。
我发现,最难传递的理念就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我们和国家、民族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是建立在过去四十年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基础上。因为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才会有保障。
文化是什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什么是道心,孔子明确解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是什么?孟子又进一步解释,儒家文化当中核心的一个理念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所以利他的行为,人与生俱来惟善利他,能够帮助别人,能够对国家、民族有贡献,这件事情是巨大的自我肯定,不需要人教,做到了就会有人性。王阳明说,夫仁者,天地之心。这是中西文化非常巨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认为,人生而有良知。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现在空心了?为什么他们焦虑、抑郁、自我否定。
我和湖南师范大学燕良轼教授,合作研究中学生、大学生的良心和空心的关系,结果发现:良心有八个心,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诚信心。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八心,这是做人的本能,也是做人的智慧。
我们的孩子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在做相反的事情。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归学以成人,呼唤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升级心灵。
现在物质上已经越来越好了,国家也越来越好了。接下来,就是要让所有人成为越来越高尚和美好的人。
如何破解?我觉得这个影响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所以我们要用治理雾霾的决心和思想,来治理教育病态环境。
学习不能讲竞争。这句话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北师大的顾明远先生说的,令我非常受益。我们现在过度的竞争,失去对教育的初心,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学习成绩。学习只为考试,最后一定会厌学。
减轻孩子压力,先处理家长焦虑。临床中发现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家长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是孩子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
我总结一下,家长不该做什么:
第一,家长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给孩子。
第二,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关系问题。如果夫妻关系有分歧你们自己解决,不要让孩子当夹心饼干。
第三,不要只给钱不给爱。
第四,不要过度保护、宠溺孩子,破坏规则。
第五,不要把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父母一定要做的:
第一,陪伴孩子成长,享受父母的角色。
第二,我们的财富是为了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由,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对学习、对生命的热情,而不是学习成绩。
我们往往因为学习成绩结果把孩子逼出焦虑症、抑郁症来,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力。
现在ChatGPT很流行,我们人类会不会被AI替代?我也跟很多一流的专家讨论过,你知道人类最不可能被替代的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一定要培养孩子们感恩和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而不要被成绩摧毁。
第三,倾听孩子。既有教育和规则,也有理解和尊重,要理解他们的世界跟我们差得很多,所以要倾听孩子。
最后,行为世范,身体力行。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师曾经下过这样的论断,现在的高校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儒家文化来讲就是小人。因为我们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君子,我想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文化认同的君子。
这是我的演讲,谢谢大家!
本文摘录于《2023年第三届“明德致和”海淀区家庭教育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