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猫启示|童话中的猫:帮主人逆袭、咧嘴大笑、和猫头鹰私奔

崔莹
2024-04-05 15:55

相信很多人都是伴随着童话故事长大的,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爱丽丝梦游仙境》……当猫成为童话中的主人公,会拥有什么样的魔法?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猫的童话故事有哪些?

帮主人逆袭的猫

“穿靴子的猫”大概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猫。很多童话中的主人公必须上刀山、下火海,接受重重考验,才能获得幸福和好运,而在《穿靴子的猫》中,穷小伙只因拥有一只“穿靴子的猫”,就能够心想事成。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可以追溯到意大利作家乔瓦尼·弗朗切斯科·斯特拉帕罗拉(Giovanni Francesco Straparola)的《斯特拉帕罗拉的滑稽之夜》(写成于约1550-1553年间)。在斯特拉帕罗拉的故事中,聪明的猫是一位会变身的仙女,她帮助一个贫穷的农夫实现了梦想。

《穿靴子的猫》插画,Lilian Amy Govey绘

这个故事最流行的版本是17世纪末由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ault)用法语写成的《猫主人或穿靴子的猫》。1697年,佩罗将其收录在他的童话故事集《过去的故事或传说:寓意深远》中,其中还包括广为流传的《睡美人》和《小红帽》。

在佩罗讲述的《穿靴子的猫》中,磨坊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三个儿子三样东西:一个磨坊、一头驴子和一只猫。大儿子得到磨坊,二儿子得到驴子,小儿子只得到一只猫,这让小儿子陷入莫名的沮丧。但这并非一只普通的猫,它只需要一双靴子,就巧妙地帮助主人成为卡拉巴斯侯爵,获得权力和财富,并娶到公主。与斯特拉帕罗拉相比,佩罗笔下的“穿靴子的猫”多了一些聪明才智或者诡计,它蒙骗食人魔获得城堡,而前者让城堡的主人自然死亡。

《穿靴子的猫》插画,Walter Crane绘

尽管《穿靴子的猫》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但它植根于现实社会。一个无权无势的人,靠着贵猫相助,就成功跻身上流社会,这不是佩罗凭空想象出来的,因为在佩罗生活的时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当时,法国至少有十万人拥有某种贵族头衔——即使其中许多头衔只是贵族子弟的礼节性头衔,非常富有的人也可以通过购买获得,还有一些人干脆伪造头衔。法国国王不可能认识每一个纯正的法国贵族,更不用说那些不那么纯正的贵族了。作为凡尔赛宫的一员,夏尔·佩罗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故事中,猫送出的新鲜兔肉,象征贵族们送给国王的礼物;猫帮主人获得食人魔的城堡,影射的是法国有钱人购买庄园以获得头衔或更好地接近国王。

在路易十四的法国,很多人热衷攀权附贵,包括佩罗自己。佩罗的童话集就是他献给即将出嫁的路易十四的侄女的。并且,佩罗曾向贵族购买阿蒙库尔城堡和土地送给儿子,并将土地名称阿蒙库尔套在儿子的名字上,好让子孙后代晋升贵族之列。

《穿靴子的猫》与佩罗的另一个故事《灰姑娘》同出一辙:灰姑娘和磨坊主的小儿子都实现了阶级跨越。不过,灰姑娘善良、忍耐,她的逆袭众望所归,而磨坊主的小儿子只是听猫的话就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所有的“劳动”都来自猫,猫去猎兔、去和食人魔斗智斗勇,除此之外,就只剩下诡计和谎言了。但打破阶级固化总不是一件坏事。《穿靴子的猫》也启示人们:所谓的贵族并非个个出身高贵,只要拥有机会和聪明才智,任何人,哪怕是一个穷小子,也能一步步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9世纪的英国插画师乔治·克鲁克山克(George Cruikshank)批评佩罗的《穿靴子的猫》,称这个故事为“一连串成功的谎言……一堂聪明的撒谎课”!他创作了新版本的《穿靴子的猫》,并将其收入他1853年的作品集《童话图书馆》中。他讲述的《穿靴子的猫》包含新的道德观:磨坊主的小儿子,曾经救过穿靴子的猫;食人魔是个恶棍,侵占了卡拉巴斯侯爵的城堡和土地,而穿靴子的猫,在磨坊主小儿子的帮助下,终于为主人复仇。

《穿靴子的猫》插画,Janet and Anne Grahame Johnstone绘

欧洲流传着许多和《穿靴子的猫》类似的故事,而在不同文化中会用不同的动物代替猫。德国民俗学家科勒·祖尔赫(Köhler-Zulch)指出:在东欧、东南欧以及高加索和中亚,人们常用狐狸代替猫;在南亚和非洲,人们常用猿猴、豺狼或羚羊代替猫。

《穿靴子的猫》为作家、艺术家们提供了大量灵感。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的第三幕中,小白猫与穿靴子的猫翩翩起舞。在《怪物史莱克2》中, 穿靴子的猫变身为“靴猫剑客”,大放异彩。后来,《穿靴子的猫》独自成片,行侠仗义、自大又爱卖萌的猫大侠成为动画界的大IP。

“咧嘴大笑”的猫

咧嘴大笑的柴郡猫令人印象深刻,英国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句俗语:“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柴郡猫是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于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只猫。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七岁半的女孩爱丽丝,她跟随一只小兔进入了兔子洞,结果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奇异的生物和古怪的人物。柴郡猫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六章《小猪和胡椒》中,爱丽丝遇到了柴郡猫,书中这样描述:

“柴郡猫”,爱丽丝相当胆怯地开始说,因为她根本不知道他是否喜欢这个名字:然而,他的笑声更大了一些。“好吧,到目前为止还很高兴。”爱丽丝想,然后继续说道: “请你告诉我,从这里,我应该走哪条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去哪儿,”柴郡猫说。“我不太在意去哪里——”爱丽丝回答。“那么你走哪条路都不重要了,”柴郡猫说。“——只要我能到达某个地方,”爱丽丝补充解释道。“哦,你一定能做到的,”柴郡猫说,“只要你走得足够远。”

柴郡猫的话令人费解,但充满哲理:只要有一个目标,一直走下去,肯定能够到达终点。故事中,柴郡猫是唯一一个愿意倾听爱丽丝的心声、认真对待她的提问并提出建议的角色,尽管他从不在爱丽丝身边逗留太久,但他总是在爱丽丝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柴郡猫是爱丽丝的向导,也是她在这个奇幻世界里游历的智慧源泉。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柴郡猫,John Tenniel绘

除了咧嘴大笑,柴郡猫的另一个特点是神出鬼没,来去无踪。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他消失在一缕烟雾中,而在另一些版本的故事中,他消失得无影无踪,只露出微笑着的嘴巴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柴郡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法?《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研究者汉斯·哈弗曼(Hans Haverman)认为柴郡猫的形象可能源自新月,他认为创作者想到新月,便将月亮在天空中忽隐忽现、飘忽不定的力量赋予给了柴郡猫。另一种说法认为,柴郡猫的想象来自刘易斯·卡罗尔本人的经历。卡罗尔在英国北约克郡一个名叫“泰斯河畔克罗夫特”(Croft-on-Tees)的村庄生活了很多年,当地有座圣彼得教堂,卡罗尔的爸爸是那座教堂的牧师。卡罗尔经常拜访这座教堂。这座教堂的东墙上,便有一个咧嘴大笑的猫头石雕。

圣彼得教堂的猫头石雕

“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这种说法的起源众说纷纭。该词首次出现在18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在弗朗西斯·格罗斯(Francis Grose)于1788年编撰的《俗语经典词典》(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the Vulgar Tongue)的第二版中有这样一个条目:柴郡猫。他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指任何在笑时露出牙齿和牙龈的人。

后来,有人将柴郡猫和当地的奶酪联系在一起。一位自称T.D.的撰稿人在1850年11月16日的《笔记与探询》中写道:“几年前,柴郡奶酪在本镇出售,奶酪被模压成猫的形状,上面插着代表胡须的刷子毛。这可能是这种说法的起源。”但谁也找不到生产过这种奶酪的证据。

在1852年4月24日出版的《笔记与探寻》中,一位署名为H的撰稿人又写道:“我记得很多年前听说过,这个词(‘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的由来是由于该郡的一个招牌画家试图在许多旅馆的招牌上呈现一头霸道的狮子(这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家族的徽章),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由于这些狮子与猫十分相似,因此人们普遍将其称为猫……”又有人认为,在英格兰北部,野猫的脸和嘴都非常宽,“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说的是这里的野猫。

和猫头鹰“私奔”的猫

2014年,英国人民为庆祝全国诗歌日,发起了一项评选英国人最喜爱的儿童诗歌的活动,结果,《猫头鹰和小猫》名列第一名。这是英国著名打油诗人、插画师和风景画家爱德华·李尔的诗作,也是维多利亚时期无厘头诗歌的典范。

这首诗发表于爱德华·李尔于1871年出版的诗集《胡诌歌谣、故事、植物学和字母》中。诗中描述,猫头鹰和猫乘着一艘豆绿色的小船出海,他们带着一些蜂蜜和足够的钱。猫头鹰一边看着星星,一边跟着吉他的旋律唱起歌来。他对猫说,她是一只那么美的猫,他爱她。猫回应猫头鹰,他那么优雅,并且歌声迷人。猫建议他们应该结婚,但是需要先获得戒指。这里表明,两个不同的“物种”同样可以互相欣赏、相爱。他们继续航行,在航行了一年零一天后,来到生长邦树(Bong Tree)的地方。他们在小树林里看到鼻尖上戴着一枚戒指的小猪。他们请求小猪以一先令的价格卖给他们这枚戒指,小猪表示同意。他们拿着戒指,第二天就结婚了,住在附近山上的火鸡是他们的证婚人。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肉馅和榅桲晚餐。晚餐后,他们在沙滩边、月夜中手拉手跳舞。

《猫头鹰和小猫》插画,爱德华·李尔绘

《猫头鹰和小猫》看似是一个无厘头的故事,却呈现了猫头鹰和小猫之间的美丽爱情,突出了“真心相爱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主旨。显然,猫头鹰和小猫乘船私奔,他们在海上航行了一年零一天,才获得戒指,结婚,修成正果。由此看来,他们的幸福并非轻易得来。一些评论家将其视为对维多利亚时代规范和风尚的部分颠覆。

爱情、婚姻和欢乐是这首诗的主题。作者想象了一个平等、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动物都能够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动物和动物之间可以打破界限,坠入爱河。这首轻松愉悦的诗歌传达的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种族和信仰的人都可以打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勇敢相爱。这首诗歌还暗示,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它可以在任何地方歌唱。

李尔的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真实的孩子。爱德华·李尔于1867年12月为朋友的女儿、三岁的珍妮特·西蒙兹(Janet Symonds)创作了这首诗。李尔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的小女儿身体不适——一切都很悲伤”,于是他为她创作了这首“图画诗”。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