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守主义有政治哲学吗?按照怀疑论的思路撰写的保守主义历史,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一种跨历史的学说,甚至是否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保守主义观点。保守主义一致将起源追溯到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因此,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被公认为这种政治“之父”。然而,伯克事实上是反对派辉格党人,他的职业生涯致力于各种改革计划。本文将伯克还原到他最初的环境中,论点与20世纪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克劳斯·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和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等人对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不谋而合。文章认为,保守主义传统的观点应该被视为一种迟来的建构,而关于保守主义统一哲学的概念基本上是错误的。
作者:理查德·伯克(Richard Bourke,剑桥大学历史系)
译者:陈荣钢(工作或约稿:[email protected])
来源:‘What is Conservatism? History, Ideology and Party’, Journal of European Political Theory, 17: 4 (2018), pp. 449–75.
怀疑论与政治理论
伊什特万·洪特(Istvan Hont)在《贸易的猜忌》(Jealousy of Trade)一书的“导言”最后一段振聋发聩地写道:“历史是怀疑论者的工具。”这句话经常被引用,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洪特在这段话中的目的是为政治思想史制定一个议程。他认为,重新唤起被遗忘的意识形态替代方案是毫无意义的事,这些方案不会“奇迹般”解决当前政治理论中的问题。他似乎在说,过去对现在没有任何影响。
在这里,洪特的目标之一是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尤其针对新罗马式自由理想值得挖掘以纠正自由主义教条的观点。然而,洪特的这段话有一些令人不安之处。一方面,他似乎在声称,回到过去的思想是一种多余的做法,无助于当下。然而,另一方面,他最终也提出了这种回归。
洪特认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见解是理解我们当前困境的钥匙。他准备更进一步,诉诸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据说,在这一时期撰写商业社会著作的“最优秀”思想家们凭借非凡的洞察力,对我们的现状做出了可靠的评估。过去对可能未来的分析为当代政治判断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指导。
洪特的观点既有精湛的技艺,也有令人困惑的难题。其中一些精妙之处源自莱因哈特·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特别是他对“过去的未来”(futures past)的关注,即过去思想家想象未来的不断变化的方式。在科塞勒克看来,这些预测通常是病态的,但在洪特看来,它们往往蕴含着准确预测的种子。
于是,有人认为,过去的政治理论提供了启迪我们当前形势的最佳机会,尽管正如洪特所见,过去的哲学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囚徒。这一难题概括了政治思想史上与“剑桥学派”相关的问题,而洪特既想将其作为典范,同时又不承认它。他既致力于哲学,也致力于哲学的历史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悬浮于现在与过去之间。
在面对这个难题时,我提出一个建议:利用洪特支持的怀疑论立场来反驳他有关复兴历史思想家计划的提议。更具体地说,我希望采纳他关于怀疑论的呼吁,并将其应用于保守主义的观念之上,同时反对他对于所谓“可利用”的历史哲学的依赖。历史确实可以作为怀疑论的一种工具,而怀疑论本身对于政治理论而言是一个极其珍贵的资源。但是,我们首先需要问的问题是:怀疑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怀疑的动机。
在这一点上,洪特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帮助。他经常使用“怀疑主义”这个词,但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有时候,他使用这个词在最传统的意义上,表达一种认识论上的怀疑态度。在更多的时候,他将怀疑论与“功利主义”伦理相联系,并植根于新奥古斯丁主义对自然社会性的批判。然而,这样的用法指向的是一种哲学上的承诺,而不是一种历史探索的模式。因此,把怀疑论当作一种“工具”,它与历史的联系就不那么紧密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形式的怀疑论是如何被运用的,我们不妨回顾洪特所受的启发——大卫·休谟(David Hume)。
在《人性论》和《人类理解论》中,休谟展示了“怀疑论”如何能够破坏所有剩余的信念,从而导致一种迷失方向的忧郁状态。这种状态只有通过投入到“日常生活的事务”中才能得到缓解。这表明怀疑论的极端情形可能会被常识和反思所纠正。然而,这并未完全概括哲学批判的作用。尽管我们天生的思维习惯抑制了怀疑论的极端倾向,但怀疑者的批判性态度依然能指出更多有益的路径。
保持对怀疑的开放态度能够让知识分子的自尊变得更为谦逊,限制想象力于适当的范围,并对坚固的统治教条提出质疑。最具影响力的教条信仰源自宗教、道德和政治领域。在后两者中,哲学精神注入了公正性,用来抵御那些自命正确的观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对看似不言自明的直觉和价值观的怀疑,并鼓励人们去反思这些准则所处的更广泛背景。
基于此,哲学应该摈弃18世纪伦理学和现代政治理论中那种道德劝导的风格。至少对休谟而言,宣扬泛泛的道德格言往往是徒劳的,通常还伴随着虚伪。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这位哲学家在实践中有所收获。虽然劝说人们放弃自己的偏见可能不会成功,但可以鼓励他们对支持现存坚持观点的背景进行更广泛的评估。在政治领域,休谟认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和“情境”是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历史条件。认识到形势的特征和趋势,意味着需要将其与历史进程相联系。
因此,在构建政治学科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角色开始交融。在分析和评估实际方案时,需要依据对更广泛历史背景的了解,将决策与可能的结果联系起来。从这个视角看,休谟从哲学转向历史学的职业生涯,是因为他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所谓的“失败”。休谟在17世纪40至60年代开始实践的历史哲学是其最初方法论的自然产物。因此,正如上述所述,历史确实是怀疑论的一种工具。然而,问题依旧是如何根据怀疑论的原则来撰写历史。
休谟构想的历史哲学的目标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点。历史哲学的宗旨在于分析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支持那些充满自负的党派行动者——如清教徒对抗天主教徒,或者辉格党人对抗托利党人。在这一努力中,尝试以一种持有怀疑态度的公正方法来处理政治问题时,显然,所选择的政治制度很少能够实现其既定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它必须在相互竞争的计划的干扰下去追求目标。因此,结果常常出人意料。
出于同样的原因,当前的安排也很少能够追溯到最初的起点。休谟相信,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获取这些见解。例如,现代的自由并非是故意为之的自由运动的产物,或者18世纪英国议会的权力并不起源于哥特式的过去。历史是断断续续的、无法预料的,且充满讽刺。这个结论对政治理论无疑具有启示意义。政治原则体现在传统和口号中,需要被区分、评估和置于相应的语境中考量。这篇文章将保守主义作为参考点,追求上述目标。
研究保守主义不可避免地涉及分析性和历史性的双重视角。要充分理解任何社会现象,不仅需要识别其真实本质,同时也要解释它的发展历程。这两方面的研究显然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任何政治现象的性质都深深根植于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之中。
正如之前提到的,我的目标是持怀疑的立场审视保守主义,这与质疑任何一种信条的完整性和历史连续性的做法不谋而合。最近,历史学家对自由主义的本质提出了质疑,并且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多元性。保守主义同样不应逃避这样的审视。实际上,批判性的重建可能会带来实质性的收益,特别是通过挑战那些可能产生反效果的假设。怀疑性地分析既成的陈述,尤其有助于实现一个目标——摆脱意识形态的忠诚和政党政治的束缚,基于自身的独特条件来评估政策。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将对三个具体的主张提出质疑。首先,我要质疑把保守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习惯、本能或倾向的做法是否有益。其次,我对把保守主义定义为一种围绕稳定抽象价值观“核心”的理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最后,我将质疑那种认为有一个统一传统能够毫无损失地代代传递保守主义原则的观点。
保守主义的悖论
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在1930年于佩鲁贾(Perugia)写道:“今日的布尔什维克和昨日的沙皇同样保守。”米歇尔斯这样说,部分是为了打破人们的常规预期——如果连激进主义的极端都可以被称作“保守”,那么保守主义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究竟还有何意义?考虑到米歇尔斯本人从社会民主主义者转向辛迪加主义者再到法西斯主义者的政治历程,他的政治身份似乎游走于所有可能的立场之间,这也许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经历了这么多政治归属后,任何一个信仰似乎都能转换为另一种信仰。同样,在米歇尔斯写作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对列宁遗产的看法也很特别。列宁领导的政党一度动摇了俄国的政治根基,而现在却在致力于通过武力维护权力。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解读米歇尔斯这一言论背后的动机,我们都无法忽视他的一个核心观点——保守主义是一种立场性的(positional)而非理论性(doctrinal)的意识形态,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正”。这个观点在过去以不同的方式被提出,有的是将程序性保守主义与实质性保守主义区分开来,或者将某种态度与某套哲学体系对比开来。
有观点认为,程序性的保守主义最终归结为一种学说——保守主义是一种维持价值、防止激进变化的程序。这与米歇尔斯想要论证的观点非常接近。保守主义不应被理解为一种为理想背书的尝试,而是一种确保稳定安排的承诺。决定性特征不在于保护的内容,而在于保护行为本身。这意味着保守主义政治不可以通过政策的角度来定义,甚至也不能参照具体的意识形态原则来界定。保守更多的是一个相对于尝试引入不受欢迎变化的反对立场。当然,保守主义者在寻求维持某种立场时,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主张。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保守主义不在于他们所偏好的内容,而在于他们决心团结起来维护一种制度。从这个视角来看,到了1930年,布尔什维主义已经成了一种公开的保守主义。
这一结论尽管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却并不令人惊讶。到了80年代末,不管东德捍卫者们的革命社会主义还有什么根基,他们都已成为坚定的传统主义者。同理,尽管列宁在他的小册子《怎么办?》中曾谈及颠覆国家和赢取世界的必要性,但到了1920年,这位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却在敦促通过国家权力的垄断来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俄国内部的发展来看,列宁的方法可以用马基雅维利的话来概括——统治者应努力“维护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导向一种激进的保守主义,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尽管这并非不可预见。1919年1月,米歇尔斯的老师马克斯·韦伯(Max Webber)在慕尼黑向听众发表演讲时提出反问: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方法与任何追求政治权力的新政权有何不同?他接着表示,尽管列宁主义必须利用现有手段征服政治,但它也必须利用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换句话说,革命者一旦占据了上风,就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因此,从韦伯的观点来看,是实践而不是理论细节定义了保守主义政治的特质。
然而,我们还是得问一个问题:将保守主义简化为基本的保护冲动是否有实际价值?这样的描述太模糊了,以至于诺埃尔·奥沙利文(Noël O’Sullivan)不得不斥之为“荒谬”。约翰·考波克(J. G. A. Pocock)甚至认为,保守主义的通史不可能被编写,因为“太多人试图出于太多的原因去‘保护’太多的东西”。
仅仅以保守的角度来看待保守主义还有一个问题——作为定义,它似乎包含了一切,却又具体什么都不包含。几乎所有政治纲领都旨在保护某些东西。甚至连无政府主义也是这样,其目标是保护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尽管不是通过国家这一工具来确保。此外,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保护的冲动来定义保守主义,那么那些致力于激进变革的保守主义运动就不在讨论之列了。然而,自我宣称的保守主义者常常具有革命性质。
瑞士出生的宣传家阿明·莫勒(Armin Mohler)清晰阐明了最后一点。1950年,当莫勒开始反思德国右翼的特性时,他把保守主义中的一个派系与长期以来与主流传统主义相对立的“激进”倾向联系起来。他将这种激进分子称为“德意志运动”(deutsche Bewegung),并试图用“保守主义革命”(konservative Revolution)这个看似矛盾的术语来概括“一战”后的基本特性。
根据莫勒的说法,这种革命性世界观的早期追随者包括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恩斯特·容格(Ernst Jünger)、卡尔·施密特和托马斯·曼。但他指出,在1933年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成功之后,这个运动中的重要派别被取代了,历史学家不得不重新构建激进保守主义至今的面貌。莫勒通过引用赫尔曼·劳什宁(Hermann Rauschning)和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著作,将“保守主义革命”这一术语的使用追溯到了1848年,但他声称,这一运动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在莫勒看来,20世纪30年代,这些保守主义思潮被纳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对原计划的一个极大限制。随着目标的缩小,政治也变得支离破碎,与新正统思想相左的人只能扮演“托派”的角色,最终被排除在权力结构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莫勒认为这些右翼托派分子力图维护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反动传统。然而,他强调的是背后的激进动力,即使这种政治可以与传统联系起来,但对莫勒来说,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革命精神,这是一种情感上并不保守的保守主义。
迈克尔·弗里登(Michael Freeden)曾写道,保守主义有其基本的“形态”特征。他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其原则或所谓的“核心概念”来识别,这最终包括致力于“渐进和有机的变化”。这里的论点是,保守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倾向。它肯定不可以被简化为一种保护的愿望。相反,它涉及对谨慎管理变革的思想承诺。然而,这一标准显然也适用于改革型的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它总是努力确保政治变革的安全性。这可能要求变革具有渐进性,甚至“有机性”——如果“有机性”意味着通过利用根深蒂固的制度和价值观来追求变革的话。
这使我们陷入了困境。由于无法抓住一个分析对象,因此明确政治效忠的尝试也就失败了。保守主义实际上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无法以一种清晰的思想“流派”的模式来确定保守主义学说。数个世纪以来,哲学史通常是通过对立的阵营来书写的,比如伊壁鸠鲁派、柏拉图学派、犬儒派和毕达哥拉斯派。
这一组织原则从3世纪的第欧根尼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雅各布·布鲁克(Jacob Brucker)。思想家们热衷于将自己与前辈联系起来,宣扬自己在传承中的地位。同样地,宗教史也可以从教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尽管敌对的教派似乎都在传播异端邪说。因此,加尔文教可以被看作是由一套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明确戒律构成的。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保守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或精神范畴。同时,所有种类的意识形态都有保护的倾向,而利己的群体不具备这样的倾向。
加尔文主义由一系列确切的教义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组成。相对而言,保守主义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哲学或精神类别。而且,各种意识形态都可能具有保守的成分,即便是那些自称为保守主义者的群体,也可能致力于急剧甚至暴力的变革。这表明保守主义并不只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变革理论。例如,卡尔·波普尔这样的“小步快跑”改革倡导者同样可以被称作是社会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因此,保守主义哲学似乎在怀疑论的检验下停滞不前。
这种发现可能会让那些急于给任何态度、派别或取向贴标签的学术政治家感到惊讶。然而,对于那些乐于超越党派描述,以评估政治行为及其结果的哲学史家来说,这应该不会引起不安。面对意识形态和理论,怀疑论者会对“再抽象化”抱持疑问。
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抽象类型。例如,“犹太教”一词最初描述的是一套伦理和宗教规范,而“霍布斯主义”用来指责某种哲学观。狂热和激情这样的词汇诞生在宗教改革后的纷争之中。政治制度的抽象名词通常出现得更晚,许多是在1789年至1848年间出现的,比如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民主主义和功利主义。
抽象的概念和人格化是语言的特征,有时它们可以方便地用于简洁的描述,例如说“盟军在1945年击败了法西斯主义”。这样的理论可以作为待解释的速记字符,等待澄清诸如法西斯主义者是谁、他们代表什么以及他们做了什么的问题。问题出现在这些抽象概念被赋予了它们自己的“准自主存在”之时。斯金纳试图研究“单元”思想或概念形态学,他对“学说神话”的批评之一就是指出学说很容易被虚构成一个实体。
即便过去了近六十年,政治哲学家仍使用如自由主义这样的宏大范畴,历史学家仍讨论意识形态冲突,并且他们发现很难避免使用诸如“进步”和“反动”这样的道德化概念。19世纪和20世纪的政治思想,相对而言,仍旧没有摆脱严格的历史主义。
同时,随着记者、知识分子和煽动者的崛起,口号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和数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中普遍存在将理论政治化的倾向,这解释了理论的吸引力所在,它们常常是用来标签化对手的修辞手法,如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全球主义这样的难以掌控的概念。这些术语可能用来指代一系列实践或思想体系,但它们经常作为历史中的一种独立“力量”而出现。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很难摆脱它们带来的魔鬼论命运。由于抽象概念是表示“不认同”的方式,因此它们拥有双重吸引力——既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影响的简洁概括,也是对“帝国主义”征服人民的表面上冷静的谴责方式。然而,精确的分析要求我们阐明“谁”对“谁”做了“什么”。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同样源自于编造传统的诱惑。我们已经习惯了批判那些对虚假民族遗产的错误引用。但我们同样需要审视那些明确要求忠诚的知识传说,比如世界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各种形式的忠诚往往依赖于血统概念的支持,因此,基于价值观的运动倾向于声称自己有着某种血统,或者重新构想一个对它们有利的血统。
这不仅适用于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政党也是如此。辉格党可能是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它既代表一系列原则,也指的是议会中的一个政党。历史学家努力揭示那些被同一个通用名称所绑定的原则背后的不同意义,例如“权利”的价值转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是,政党的兴起使得思想历史学家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为思想流行赋予了制度化的稳定性。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自由党拥有持续性,而自由主义原则却没有;或者说保守党具有实质内容,而保守主义却没有?正如我们清楚看到,制度的发展过程创造了它自己的连续性和断裂,但这并没有形成随着时间流逝的政策或忠诚的标志。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之下,变革和调整是唯一恒定的事。
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规范转变和实际组织发展的结果。对这两种现象的研究通常分为两个专门的学科——思想史和政治史。一个研究舆论世界的变化,另一个至少部分地研究政党的演变。过去,这两种研究方法都以不同的方式将它们的研究对象虚构化——思想史研究者通过学说的神话化来进行;政治史研究者则假定,不管政党的外在形态如何变化,它的灵魂总是稳定的。当然,政党可以有持续的法人存在,但相关机构在其演变的每个阶段都很少“相同”。实际上,人们常常抱怨一个政党“窃取了另一个政党的衣衫”。
当一个政党采纳对手的政策时,也可以说它的本质被窃取了,因为一个政党传达的信息是其特性的一部分。领导层、选区、政策和言论都在变化。这种动态在荷兰、德国、比利时、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基督教民主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政党最初代表的利益和它们后来服务的实际目标完全不同。
此外,尽管政党的起源与其后来的目标差异巨大,但这些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进一步修订。在这个转变过程的最后,几乎没有什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正因如此,当政治历史学家追溯一个政党的命运时,他们所追求的企业存在往往在细致观察之后会消解为一系列持续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和变异,学说有时被视为提供连续性。两种视觉错觉相互印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连续的制度现实的假象,而制度存在则给人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核心的印象。然而,在这些假象的背后,我们得出的结论,变革依然在继续。
伯克的迷思
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在这个意识形态泛滥的时代,“保守主义”一词被频繁地使用,并且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在政治领域中,影响了我们对理论、运动和政党的认识。但至今,我们仍然无法从这些复杂的解释中提炼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来明确“保守主义”究竟是什么。它既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也不仅是一种理论、一套公理、一系列政策,或者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政党。无论是公共人物还是学术界,大家都在试图确立它的意义,但这些尝试从未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
把保守主义的“精神”分开来看,就像标榜自己代表自由主义“核心”或社会主义“精髓”一样,这样的斗争最好被看作是对意识形态议程的干预。尼采曾经说过,这些都是在行使“命名的特权”。不管是奥克肖特(Oakeshott)和亨廷顿描述的保守主义,还是哈耶克和罗尔斯描述的自由主义,都反映了一种创造理想、扩展领域的做法。这些标签的贴上,是为了使某一特定的价值体系得到合法化。贴标签的过程虽然是为了理解,但它的一个后果就是排除了其他的含义,并通过重塑来垄断合法性。
但是,如果保守主义不是某种情绪、做法、信条体系或事业,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保守主义传统”,一种原始的源泉,而且后来所有不同的用法都源自这个源泉?
许多评论家认为,保守主义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认为,保守主义是一个演变过程中的遗产。伯克被认为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伊恩·汉普舍-蒙克(Iain Hampsher-Monk)提到,伯克阐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看法,自那以后一直被保守主义者借鉴。然而,众所周知,在拿破仑战争之后,伯克的观点在政党政治中几乎没有影响力。
近来,艾米莉·琼斯(Emily Jones)指出,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英国应对地方自治危机的过程中,伯克才被正式纳入保守主义的范畴。这说明自从伯克发表了他的著作以来,他并没有立即成为保守主义的偶像。不过,也很清楚的是,伯克在某些人看来确实成为了现代保守主义的试金石,尽管其他人出于不同目的使用他的思想。
伯克被视为“圣徒”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冷战”开始时,伯克在美国被“新保守派”复兴是一个关键时刻。1957年,亨廷顿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保守主义对于美国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的存续是必要的。
在某些方面,亨廷顿的观点是对休谟的观念的再创造,即权威是真正自由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当代美国的背景下,亨廷顿的目标是指出“罗素—柯克”的政治思想传统实际上是一种怀旧的反动主义。亨廷顿认为,柯克等人追求的是几乎与美国文化无关的理想,并且这些理想根本无法与自由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相匹配。在亨廷顿看来,这种与自由主义不协调的倾向并不产生保守主义,而是纯粹的反动主义。因此,亨廷顿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目标不应该是恢复过去的价值观,而应该是维护现有的自由主义。亨廷顿反对“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的观点,认为美国不能再依赖这种共识,而应该采纳保守主义的原则。因此,他将伯克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原型”。
亨廷顿认为伯克主义具有适应性,可以适应历史环境的重大变化,他在这里受到了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将伯克描述为自然法法理学叛逆者的影响。根据这种解释,伯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合法化现有的制度,而没有规定它们的具体内容。
然而,很快人们发现,这种“灵活”的伯克实际上传递了一个僵化的信息。亨廷顿将伯克的思想浓缩为六条基本原则:第一,神的认可为秩序提供了合法性;第二,传统是统治的根本依据;第三,偏见优于理性;第四,群体优于个人;第五,即使不是道德上不平等,人们社会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最后,试图减轻现存的罪恶通常会导致更大的罪恶。
有些观点认为,伯克提出的这些论点为未来的保守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重拾这些信条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可以被划归为伯克传统。但问题在于,这些并不完全是伯克所坚持的原则。伯克确实承认合法性由习俗所巩固的权威由古老印象所支持。然而,他也认为,先例服从于正义,正义基于自然权利而非习惯。
对亨廷顿的回应可以概括为:伯克认为权力可以通过时效赋予,而不是为任何特定的权力行使提供理由;他主张国家是追求神圣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神赋予特定形式政府的权威;他认为解散国家以确保自由是危险的,而不是改革会带来反作用。亨廷顿把伯克看作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因为他的信条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优先保护传统,并将传统置于权利之上。然而,伯克并没有绝对忠于古老的习俗、传统的仪式或习惯的权威。在更广泛的价值观框架中,他致力于确保人类权利,各种价值观都发挥了作用。他对现有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并对小规模改革和根本性重建持开放态度。
例如,他的同时代人,德国人对伯克将哲学洞察力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能力表示钦佩。这让伯克倾向于改革而非暴力革命,但这并不是传统主义的范例。伯克的《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鼓励了德国的社会政治改革,这与为过时的生活方式提供庇护完全相反,因为后者只会导致虐待的延续。同样,伯克的译者弗里德里希·根茨将《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视为对粗暴滥用权利的抨击,而不是对权利至上的否定。因此,将伯克看作是背叛自由事业的叛徒的观点并不成立。
冯·西贝尔(Von Sybel )在19世纪的德国对伯克的政治进行了最复杂的描述,主要依据是最近出版的信件。他首先试图纠正德国文献中流传的说法,即卑鄙的动机驱使伯克对法国叛教。冯·西贝尔在1848年前夕写道,当时他仍希望普鲁士国家能在德国推行自由主义改革,他认为法国大革命试图将一种不可持续的人民主权观念强加给现代政治。他在《革命史》(Geschichte der Revolutionszeit)中反思道,1789年的“自由呼唤”很快就变成了悲剧,他还怀疑所有乌托邦式的希望本身是否都带有堕落的种子。
冯·西贝尔(Von Sybel )认为,伯克是革命失败的主要解释者,而冯·西贝尔本人则从对自治理想的承诺角度解释了革命的失败,这不利于温和的宪政统治。他接着说,伯克的预测在1846年似乎与1790年一样有效。然而,伯克的论述并不意味着固有的倾向性保守主义。相反,在冯·西贝尔看来,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更加进步的未来。
这里的关键在于,1789年,相互竞争的未来愿景发生了碰撞,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宣称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并不存在客观的“进步运动”与“反动运动”的对立;相反,只存在着对立的方案,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被视为“保守”或“进步”。这些方案形成了对立的阵营,史学界将其包装成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虽然伯克拒绝接受所有以摧毁法国王权为基础的方案,但他也敌视夸大开明君主作用的突出企图,例如安托万·德·里瓦洛尔(Antoine de Rivarol)的倡导。
伯克赞成通过现有的手段改革法国,这使他与旧制度宪法的坚定支持者形成了对立。伯克激烈地表达了他对法国发展的失望,这使他在1789年后成为主张革新政体的盟友,这让他饱受争议。然而,从德·斯塔尔到托克维尔,伯克的影响依旧显著。在1813年开始撰写反思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之前,德·斯塔尔就对那些试图将伯克塑造成支持不负责任政府的贵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醒她的读者,英国的辉格党在他们的论述的“每一页”上都在批评法国人在路易十六开始改革政权后没有能够建立一个混合政体。这表明在王权复辟时期,伯克的作品受到了法国那些反对保守政策者的同情。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托克维尔在保持对伯克关于法国事务的著作的焦虑距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伯克分析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尽管这种影响常常被低估。1853年,托克维尔在阅读了夏尔·德·雷穆萨(Charles de Rémusat)关于伯克职业生涯的两篇长文章后,立刻开始权衡自己对大革命的理解与伯克在这个主题上的各种观点。与之前的冯·西贝尔一样,他在研究过程中得益于1844年版伯克书信中提供的新证据。
在研究这些材料时,托克维尔有一个特定的目的,他希望将自己对革命动荡深层原因的认识与伯克所谓的“偶然近似影响”形成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他紧抓住了伯克对法国贵族功绩的赞美,并将其与自己对贵族的控诉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伯克实际上一直关注法国贵族阶层之间的分歧,尤其是财富与爵位之间的对立。这可能会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伯克可能是第一个对旧制度下的法国进行了“自由主义”批判的人,或者更可能是,这种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之间的划分只会掩盖革命后政治的复杂性。
1789年大革命结束时,大多数不同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都致力于维护某种形式的自由。在这一共同目标面前,历史学家的职责是辨别这些目标所包含的不同态度,而不是根据后来的发展来预判立场。从政党政治评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恢复性的工作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它拒绝对过去的理论进行评价。
伯克并没有传播保守主义教条,也没有成为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传统中的保守派概念的代表。他认为自己是辉格主义进步派的拥护者。如果我们能拥有完整的世界历史知识,在时间的尽头像历史之天使一样审视全部经验,我们可能会坚持认为伯克终究是个反动者。届时,我们或许能确认,他的所谓进步观实际上是一种逆行,而他的前瞻性计划反而会阻碍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无法预知未来轮廓的历史学家,我们最好还是本着中立的精神来重构他的思想,这包括要准备从他自己的视角来理解他的历史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马斯·潘恩和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可以被视为是向后看的煽动者,他们可能将政治拉回到前一个时代的混乱中。不言而喻,他们对自己的描述肯定完全不同,同样需要冷静的解读。重构这些关于未来政治可能形式的过去观点,并不是要发现通往未来的直线路径。相反,它牵涉到对那些被后来接受、调整和改造的思想遗产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可预测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统传承。每一个行动都引发反应,每一个反应又激发新的反应,一种进步的观点将与另一种观点争夺霸权,一系列保守的冲动努力维护相对立的理想。持怀疑态度的历史学家最好将自己的智慧应用于这个过程,而不是为博弈中的特定参与者标榜党派立场。
在法国大革命的阴影下
这种将历史进程视作鲜明道德选择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康德和黑格尔对于历史进步论的坚持所导致的一种错觉。结合了法国大革命被视为迈向光明未来必经的路径这一理念,诞生了一种全球历史进步的视角,它认为1789年之后的历史发展是向着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迈进的过程。而这种观念反过来又使得人们倾向于认为,在这之前的社会价值观处于退步状态:充斥着迷信、严格的阶级制度、压迫与邪恶。
有趣的是,即使是更为精细的论述,通常也是以大革命的自我形象为出发点,进而将世界历史的分裂引入政治之中。“旧制度”这一术语正是由法国大革命提出,并随后用来广泛描绘所谓的“旧”欧洲。而推翻旧制度的理念也被认为是明显有利于现代世俗进步事业的,这导致了对革命的批评者们的指责,认为他们在阻碍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从这个视角出发,保守主义被视为一种起源于反对1789年革命进步潜能的运动。作为大革命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埃德蒙·伯克被认为是这种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鼻祖。
根据这种解读,保守主义并不是始于埃德蒙·伯克,而是更确切地说是他对1789年革命的反对。20世纪的大量文献支持了这种观点。休·塞西尔勋爵(Hugh Cecil)在1912年就提到:“在柏克身上,保守主义找到了它的第一位教师,或许也是最伟大的一位。”众所周知,伯克曾是罗金厄姆辉格党的一个发言人,罗金厄姆去世后,伯克转而成为了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和波特兰公爵的盟友。因此塞西尔必须解释伯克从辉格主义到保守主义的显著转变。1791年5月6日,伯克在下议院辩论《魁北克法案》时与他的同僚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上发生了冲突。随着波特兰辉格党的分裂,保守主义就此诞生。
不管伯克的实际政治观点如何,也不管他与当代思想家的关系如何错综复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选集和论战都倾向于重复一个基本论点,即伯克实际上应被视为人类权利的“头号反对者”,并因此成为现代保守主义的鼻祖。伯克总会在反对派的“戏剧”中扮演主角。最近,伊恩·汉普舍-蒙克声称,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概念性地”存在于伯克的著作中。实际上,他通过反对革命所推动的大规模世俗变革计划,开创了现代保守主义的术语。
但事实上,伯克本人也致力于世俗进步,他提出了一个涵盖科学、艺术和道德的世俗进步前景。诚然,欧洲的政治思想带有法国大革命的强烈烙印。从那时起,进步的愿景往往以1789年形成的期望为基础。同样,伯克反对对未来的特定描绘,而主张一种他认为积极的替代方案。从21世纪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替代方案嗤之以鼻,但这并不意味着柏克式的进步开创了保守主义,是对 18 世纪晚期欧洲发展的回应。此外,虽然欧洲受到1789年事件的强烈影响,但革命并没有彻底打破先例,以至于反对其最初目标的人成为进步道路上的破坏者。
从多个角度来看,通往未来的“革命大道”都存在问题。首先是缺乏渐进式的改善以及必要的恶化。例如,很难相信1793到1794年的事件是1789年的直接延续。大革命初期重建的君主制并不“意味着”在随后的岁月中建立一个净化的共和国。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热月”反动、波拿巴、复辟和七月革命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进步过程。认为这些事件说明了衰落的“逻辑”的观点也同样难以令人信服。这些事件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巴士底狱暴风雨之后的单线发展这一事实。它们还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与任何其他进程一样,大革命无法摆脱某些制度设计者试图清除的历史。
因此,认为《人权宣言》为未来开创了模板的结论似乎有些奇怪。它的许多原则都植根于过去,没有一条直接指向未来。我在这里的观点比较笼统,但它相当于提醒人们,革命并非完全激进的割裂。革命的进程表明,它无法超越之前的一切。革命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不协调的和相互矛盾的。由于各项原则相互冲突,并在这一过程中被修改,因此不可能有一条向前延伸的绵延不绝的轨迹,也不可能有未经调解的思想运动。如果说革命确实带来了进步,那也只能是以牺牲最初的理想为代价。
我一直认为,法国大革命代表着自由理想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决裂,这一论点很难成立。言下之意,以法国大革命为规范取向的历史有可能将扭曲的解释框架强加给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如果说大革命的道德化叙事不适合指导历史判断来谋划法国的发展,那么作为一种解释整个欧洲政治的手段,它们肯定会存在更多问题。从1791年开始,英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战争、叛乱、勾结和反动等复杂的过程,而“支持”和“反对”1789年大革命的两极立场无法捕捉到这些过程。欧洲以外的世界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复杂的故事。美国的历史不能被视为对1789年的反应,中国、印度、伊朗或韩国的历史也是如此。当然,如果说1947年的印度或1966年后的中国与1789年“毫无关系”,那就太奇怪了。
因此,如果我们普遍认为保守主义是对1789年向前推进动力的一种反动,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以至于从根本上产生了误解。人们期望以某种方式将世界政治划分为从左到右的“光谱”的想法必然会落空。
1927年,卡尔·曼海姆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档案》(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期刊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文章《保守主义思想》(Das konservative Denken),这篇文章基于他1925年的毕业论文,并在后来进行了修订,最终以英文发表。这项研究可以看作是与他的同时代人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共有的更广泛愿景的一部分,他们都试图理解历史上不同“风格”的思想。
曼海姆指出,“保守主义”一词在政治上起源于为法国神职人员和政治复辟运动进行辩护,并且最早由夏多布里昂命名的同名杂志所使用。实际上,旨在保护1789年法国大革命遗产的“保守派”计划早在革命初期就已经被提出。早在1794年,一份致力于“真正民主原则”的巴黎期刊《保守者》就已经创刊,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能够巩固法兰西民主共和国社会制度的真理”。到了1830年,这个词首次被用来指一个现成的政党,即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保守党。到了1841年,德国开始出现了需要一个“保守党”的声音。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普鲁士也出现了一群志在成为“保守党”的人,他们不断地回应这一呼声。
然而,曼海姆的研究目标并非仅仅是追踪一个词组的发展历程。相反,他主要关注的是政治价值观如何与社会群体的变迁联系在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思想模式。在他看来,保守主义思想是这种联系的一个典型历史案例。
曼海姆感兴趣的保守心态并非传统的“传统主义”。正如他所指出的,韦伯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在《经济与社会》(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中,它被描述为对“改变习惯行动方式”的“一般心理”的抑制。相比之下,在曼海姆看来,实际的保守主义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甚至也不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学冲动,而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它可能是一种基本的本能,但与传统主义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性的历史“反运动”。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对其产生了“催化”作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和欧洲政治更加两极分化,最终催生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保守主义。据称,这种新的“心态”(Denkweise)的最初种子出现在默泽尔(Justus Möser)的思想中。但是,曼海姆接着说,保守主义随着浪漫主义的出现而真正绽放。他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特别的德国现象,它植根于一种社会“落后”,鼓励人们反抗开明的“资产阶级”文化的自然法原则。曼海姆认为,这种明显反启蒙的世界观的主要思想动力来自伯克的著作。他还进一步指出伯克实际上是“现代反革命保守主义的始作俑者”。
曼海姆的观点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中叶,为克劳斯·爱泼斯坦在其著作《德国保守主义的起源》(The Genesis of German Conservatism)中的主要论点提供了基础,这本书至今依然是该领域最有权威的学术作品之一。爱泼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初逃离德国,途经荷兰最后定居美国,他对曼海姆和中欧历史学家弗里茨·瓦尔亚韦克(Fritz Valjavec)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改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瓦尔亚韦克在1951年的著作《德国政治史的形成》(Die Entstehung der politischen Strömungen in Deutschland)中提出,德语区保守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80年代对抗启蒙运动的潮流。瓦尔亚韦克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政治保守主义的起源追溯到了革命前的德国,摆脱了以18世纪90年代作为唯一分水岭的看法。但细看下来,这一点与主流学术的看法并没有想象中的偏离太大。他将革命前几十年的冲突描述为1789年爆发斗争的预演。在乔纳森·伊斯雷尔(Jonathan Israel)的著作中,他用图解的方式描述了18世纪晚期的思想潮流,将建制派与两个“运动” 相对应,来解释政治斗争(一个是温和的改革派,另一个是激进的重建派)。
爱泼斯坦的叙述也是从反启蒙运动开始的,但他跟随曼海姆,将大革命看作是前几十年逐渐形成的两极分化的高潮。对于这三位学者来说,1789年的前后可以被看作是对立的“党派”的时期——爱泼斯坦称之为“运动的党派”和致力于维持现状的党派。
然而,无论在德国、法国、英国,还是在整个欧洲,寻找一个如此一以贯之的“运动党”都是不可能的事。同样,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建制派”作为决定性因素,相反,存在的是针对这个“建制派”的多种不同政见的潮流。法国的君主制和议会能算作是同一制度吗?英国的陪审团和上议院能归为同一势力范畴吗?
尽管各个欧洲国家的整合程度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的权力通常都有某种程度的分化。当评论家们过度依赖这个广义的“建制派”概念,而忽略了18世纪欧洲政体结构的复杂性时,他们可能就会忽视这一点。爱泼斯坦忽略了对细节的敏感性,简化地将他在埃德蒙·伯克的作品中看到的保守主义描绘成对启蒙时代普遍制度的辩护。实际上,他认为伯克几乎包含了“一般保守主义案例的所有要素”,从而得出结论,伯克可以被完全视为保守主义的“理想类型”。这样的观点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在拿破仑时代之前的欧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启蒙运动存在,可以对抗的单一政治秩序也不存在。
伯克的背景
18世纪,英国的政治在“光荣革命”以及在此之前16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重大叛乱动荡的阴影下徐徐展开。17世纪中期的冲突既有政治冲突,也有教会冲突。1688年至1691年达成并在随后二十年中得到巩固的解决方案必然采取教会和国家宪法的形式。作为一种妥协,这部宪法受到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解释。
1766年,在乔治三世登基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伯克进入议会,成为下议院罗金汉一派的支持者,并因此主张对如何最好地确保宪法的未来进行特定的分析。在追求这一事业的过程中,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反对党的席位上度过的。这意味着他要反对查塔姆伯爵、格拉夫顿公爵、诺斯勋爵和年轻的威廉·皮特的政府。这意味着要挑战国内政策,还要挑战帝国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爱尔兰、美洲殖民地和印度次大陆。
脱离政府并不总是意味着支持反政府措施。例如,伯克一直致力于捍卫宗教宽容,尽管他在1772年站在政府一边,反对一项要求英格兰教会神职人员免于对三位一体教义进行强制性宣教的请愿。18世纪80年代初,他与约克郡合作,试图削弱王室的权力,1782年在政府中担任武装部队总军饷官期间,他起草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机构法案”,其目的是减少宫廷的赞助基金,从而削弱王室增选议员的能力。但在同一时期,他对彻底改革国家代表权的计划持反对态度。在这方面,他公开表示反对缩短议会会期、对议员具有约束力的授权以及“个人”代表权的理念。
具有意识形态党派性的历史学家可能会选择将这些立场解释为对健康改革的肆意敌视,并微笑着展望未来。这种党派主义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拒绝关注,例如,在18世纪的英国,人们可能会认为反对年度议会的理由是充分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更频繁的议会意味着行政部门会对立法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偏袒也假定未来应该属于那些至少应该对其可信度进行辩论的立场。例如,在 18 世纪的英国议会中,具有约束力的授权是否明智就备受质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它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在今天,这一措施的可行性仍然备受争议。然而,奇怪的是,对于研究所谓“未改革”宪法的历史学家来说,向议会成员发布指令的倡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激进的”,这意味着不仅要进行根本性改革,而且要坚持不言而喻的进步方案。
对于现代历史学家来说,伯克在18世纪80年代对在下议院引入所谓的“更平等”的代表制的反对可能显得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保守执着。人们怎么可能反对“平等”的代表权呢?但是,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那些在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提倡改革英国宪法代表制的人没有讨论上议院代表制的问题?他们为什么没有批判君主制作为一个没有代表性的封建残留呢?也许他们的计划并不如初看那样符合现代实践。其次,我们还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民主代表制是否真的建立在“个人”代表权的基础上?现代的代议制机构真的反映了现代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意志对立吗?伯克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制度永远不可能实现。我们可以把他的论点当作一种过时的推测而不去深究其内容,也可以选择进行更艰巨的任务,即尝试恢复他论点的意义。作为哲学史学家的工作,显然是选择后者。
通过回顾伯克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怀疑法国和西班牙的君主制,并批评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制度。他也是乔治三世时代对宪政发展不利因素的著名批评者。他对帝国的省份和领土的管理方式表示最明显的反对,特别是对爱尔兰的“军政府”安排、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统治权力、以及马萨诸塞州的宪法构建进行了公开批判。更重要的是,伯克对帝国权力的运用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美洲殖民地和印度的问题上。
在这两个例子中,伯克不顾本国的主流意见,捍卫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的权利。除此之外,伯克的立场并不仅仅是愤怒的控诉;相反,他提出了详细的改革建议。在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措施相当于要求东印度公司对其活动负责。在美洲,他倾向于恢复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在殖民地增加税收之前的状态。然而,有趣的是,1791年,在美国宪法得到批准之后,他还公开为美国新政府的原则辩护。
这就引出了关于埃德蒙·伯克争议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他会在1775年为殖民地的暴力起义辩护,却对1789年在巴黎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和反感?对此,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问为什么有人会认为18世纪70年代中期大西洋彼岸的抗议活动与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共同之处?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R.R. Palmer)鼓励将1760年至1800年视为民主革命的“时代”,将美国和法国的经历等同起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印花法令》(Stamp Act)和《独立宣言》之间的抗议是为了恢复对历史的理解,而1789年7月后的法国反叛者则是为了彻底的政权更迭。伯克在那一年夏天和初秋对法国事件的反应很不稳定,但到了11月,他的敌意变得坚决而不妥协。他采取这种立场有四个明确的原因——首先,他认为大革命中最成功的人物从根本上反对所有保证政府权威的规定性手段;其次,他认为对高卢教会财产的攻击损害了整个财产制度;第三,他认为法国立法者对基督教的敌视会破坏社会的运作;最后,他认为国民议会企图巩固权力的行为会破坏大革命的成功。
在19世纪的许多评论家看来,伯克为美国的抵抗运动辩护,使他跻身于历史天使之列。从那时起,他对法国事态发展的震惊反应使他被定性为释放了黑暗势力。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伯克在法国问题上究竟捍卫了什么时,这种摩尼教式的评价就更加引人注目了。他当然认可特权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但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耶斯(Emmanuel-Joseph Sieyès)甚至托马斯·潘恩也是如此,尽管他们对合法优势的理解不同(Bourke, 2016: 231-234)。
同样,毫无疑问,伯克与18世纪欧洲几乎所有其他评论家一样,急于维护宗教的社会作用,尽管与同时代的一些人不同,他确实相信他所推崇的教义。此外,与生前讨论过这一话题的许多人物一样,伯克当然坚持财产和等级制度的原则。他还认为,政体的基本原则,如合法性条件和宪法结构应受到保护,不因民众的一时兴起而定期改变。在他看来,这并不是针对人民的安排,而是防止国家长期冲突的预防措施。不知何故,伯克对这些18世纪耳熟能详的戒律的拥护,竟能引起胆小的现代读者的反感,他们似乎对不同的价值观可能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想法感到不舒服。
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伯克的观点是否真的与我们截然不同。他抨击“1789年的理想”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宣扬某种特定的财产、权威和宗教,而是确保欧洲不被永久抹杀。今天,我们可能会就这些制度的各种表现形式的优劣展开辩论,但很少有人仍然致力于在原则上摧毁它们。
诚然,1911年至1918年之间,也就是在《国会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和《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之间,当地产政府的概念在欧洲舞台上逐渐淡出后,伯克为之斗争的那个世界的某些核心因素已不再与实践政治息息相关。然而,与其对历史中那些曾经被珍视的规范观念感到失望,不如尝试去理解对于休谟、斯密、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和伯克这些人而言,让政府模式与已有的等级结构保持一致的思想,似乎是实现和平与繁荣的关键。如果我们打算使用历史作为一种怀疑的工具,并希望借此发展出更加稳固的政治理论,那么这样的思考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