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zhihu Saturn V
随着俄罗斯军队在俄乌战争中的拉跨表现,俄系坦克“飞头”的传统又再一次浮上水面。以前最起码还可以说是“猴版”卖给别人的,结果不仅自己用的同样飞,且还飞的更高更快更远,搞了次“T系坦克抛头奥林匹克”。
于是乎不少“军事专家”又开始把责任归到俄系的自动装弹机上,华盛顿邮报还放了一张简洁明了的照片解释俄系和欧系,美系坦克在弹药储存上的区别。俄系坦克的弹药放在坦克正中和乘员在一起,而欧美系坦克的弹药都放在尾舱内和乘员分开。
的确圆盘式装弹机是俄系坦克飞头的主要原因,但正如“安慰笼子”一样这种说法正确但并不准确。的确要让坦克炮塔来一次“载人航天发射”需要在圆盘式装弹机里的发射药引爆,但这并非核心原因。
俄系坦克之所以有圆盘自动装弹机便是因为可以减少一个乘员(装弹手)站立的空间,这样坦克可以更加低矮减少防护面积。换言之便是正面和侧面装甲防护面积更小,坦克更轻生产更便宜,同样马力引擎下机动性更好。对比下M1和T-72的投影,两者在体积上的差别一目了然。
当然代价便是俄系坦克内部空间及其狭小,车长和炮长都是真-坐在装弹机上,可以说坦克乘员就挨着弹药且没有任何针对成员的保护。
但为什么说圆盘式装弹机不是引爆的罪魁祸首呢?因为针对圆盘本身的保护非常之好,深埋在坦克底部。
从正面看的话,圆盘式装弹机是坦克最底层,正面有车体装甲保护侧面则有履带和负重轮的遮挡,上部也有坦克各类型其他设施乃至成员自身的遮挡,不管是穿甲弹还是破甲弹想要直接命中圆盘概率都很低。
1991年苏联解体前曾对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击毁的伊拉克坦克进行过统计,超过三分之二的命中都是在1.5米以上,也就是车身上部和炮塔,并非车体下部,更别提底部的圆盘装弹机了。
可以说哪怕是面对攻顶的标枪导弹,圆盘装弹机被从上而下的金属射流直接命中引爆的概率都不大。虽说“从天而降”依然会比侧面和正面命中的概率高,但也不足以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俄系花式飞头。
那么答案究竟在哪里呢?
这就要提到很多人不关注的一点了,及俄系圆盘自动装弹机的弹药储量。圆盘式虽然节省了垂直空间,但是圆形的储存导致其水平空间的浪费很大,外加上125毫米坦克炮分装的设计还要预留一层空间给发射药,俄系坦克圆盘的装弹机一次只能携带22枚左右的弹药。
显然这个数量是没法满足坦克的需求的,来回在弹药补给车的不断往返则会浪费坦克作为装甲先锋的突击能力,苏联设计师给出的答案是在车体内其他地方也分散储存弹药。当坦克打完自动装弹机的弹药后车辆退后,车组成员把车体内的弹药送到自动装弹机里继续作战。
比如T-72车身和炮塔内的额外弹药总共有22枚,加上圆盘里的22枚才使得一辆T-72能携带40-45枚弹药。
这些车体内的弹药可是完全没有任何防护的,就挂在车体内壁成员的周围,额外的发射药甚至就安装在油箱旁边,拿柴油储箱当防护。这,才是俄系坦克飞头的罪魁祸首。
这些放置在车体内部的炮弹容易被从侧面击穿的金属射流引爆,且对于攻顶的标枪导弹和NLAW来说几乎就是最好的靶子,不仅顶部装甲防护薄弱没有阻挡,横向储存更进一步加大了命中区域,金属射流击穿即引爆且通常会一次引爆数个发射药。
一旦这些炮弹和发射药被引燃,弧形的炮塔反倒成了一个罩子阻挡了能量向上释放,唯一的方向只有向车体底部,直达圆盘装弹机,结果便是和自动装弹机中的所有发射药一起引爆,30多枚炮弹和发射药的巨大能量向上直接释放,像一个气枪一样把炮塔直接推飞了出去,飞头就这么诞生了。
其实俄罗斯坦克设计师并不是不知道炮塔内随便放置炮弹和发射药的问题,在T-72的“究极魔改版“T-90M坦克上,圆盘装弹机外的弹药储存就规整了很多。装弹机外8枚炮弹储存在引擎前装弹机后以油箱保护,另外也仿照欧美系坦克设计在炮塔尾舱处额外放置了10枚炮弹和对应的发射药。
这10枚炮弹参考了M1坦克尾舱的设计弹头全部朝后,放入和取出的舱门兼职泄压门,一旦10枚炮弹殉爆能量会从这里快速向上释放进而保护车内乘员。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弊端那就是车组成员必须要走出坦克才能取炮弹和发射药,届时成员将失去坦克装甲的保护暴露在敌方火力的打击下。但好处在于这样殉爆的炮弹也少了,最多不会超过30枚,不会大规模飞头至少给了坦克乘员一个逃生的机会。
比如确认被击毁的那辆T-90M,炮塔依然健在,上层装甲有火烧的红色痕迹且车长舱门在开启状态。初步猜测为NLAW从侧面击穿装甲后,引燃了车体内在装弹机外的那8枚炮弹中的几枚,数量较少没有引发殉爆,乘员弃车逃跑后大火烧毁了坦克。
同样,华盛顿邮报的图里对欧美系坦克的描述也不准确,因为欧美系坦克并不是把所有的炮弹都放在有泄压门的尾舱内。除去避免一锅端让坦克无炮弹可打的尴尬情况外,便是尾舱没那么大空间放40多枚炮弹。。。尾舱的宽度和高度受到正面装甲的限制,一昧的加宽加大会让坦克装甲超重,进而降低机动性。
只是相比较T-72内部乱放的情况,欧美系车体内储存要规整许多,比如M1系列坦克车体内的弹药位置,在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的保护下,侧面也有履带的保护。
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22枚炮弹放在尾舱的自动装弹机内由防爆门隔开,另外有18枚放在车体前端油箱后的圆柱型弹仓内,由车体正面装甲和柴油油箱来提供保护。装弹机打完后车组人员无需出车,即可给装弹机装填弹药。
有趣的是这方面做的最差的恰好是图中引用的豹2坦克。其所携带的42枚炮弹中只有15枚是在三层的尾舱内,剩余27枚全部放在了车体前端驾驶员的旁边。虽然和勒克莱尔一样有车体前端装甲和油箱的保护,但豹2坦克车体内更庞大的弹药量意味着被击中的概率也更大。
且这27枚炮弹的储存装置是没有任何防护和乘员一体的,只有基础的金属支撑并没有防爆门和泄压门的设计。豹2乘员唯一的安慰便是和勒克莱尔不一样豹2没有自动装弹机,所以可以先手动拿车体内的炮弹用而不像勒克莱尔那样要等尾舱的炮弹先用完。
但是这个隐患终究是隐患,土耳其购买的豹2坦克在叙利亚的作战中,面对库尔德人反围剿的灵活战术便有不少也跟着飞头了。且从残骸的照片上来看,正是位于车体前端左侧的炮弹储藏架殉爆,大概率是被从左侧击穿了装甲,引发了爆炸弹飞了炮塔。
而在车体内弹药储存上做的最好的欧美系坦克,或者说现役所有公布了设计的坦克中做的最好的,便是M1系列坦克。这也是迄今为止都找不到作战中因为弹药殉爆而飞头的M1照片,之前在伊拉克被毁的除去自毁外,分别是由数枚155炮弹组成的IED单纯震飞的炮塔,和被缴获后摆拍处刑炸飞的。
M1的防护核心是其巨大的“脑袋”后面的尾舱内最多有36枚炮弹,分为两个18枚的舱室中间由防护板隔开。车体内只有6枚炮弹,也就是如果真的担心殉爆完全可以不携带车体内炮弹,尾舱内的36枚炮弹也足以进行作战。
且就连车体内这6枚炮弹都是有单独的防爆门和泄压门设计,一旦殉爆能量会从上下两个口释放,防爆门保护乘员。且由于M1坦克同样没有自动装弹机,车组成语完全可以先用这6枚,或者在这里放没有额外装药的穿甲弹,把有额外装药的高爆弹等放在有保护的尾舱。
实际上这6枚炮弹每一枚都有自己的防爆保护,放置的金属圆筒是略微大于120毫米炮弹,且圆筒之间有缓冲空隙,避免一枚殉爆引发连锁反应。
这里正好也来辟谣下估计公众号都用烂的图,这张沙特的M1被也门胡塞武装击中的照片。不懂的人嘲笑M1的防护,懂的人反而认识到这是M1最好的宣传。。。仔细看火焰喷出的位置并不是在车长和炮长的舱门,而是在稍靠后的地方正好对应的尾舱的泄压门,这张照片恰好是证明了M1在被击中弹药时的防护能力。
虽说火焰估计已经把车长的重机枪烧毁了,但是车内乘员除了被烟熏的挺惨外,并不会有直接的生命威胁。实际上这辆坦克后来被沙特军队拉回去修了,并没有报废。
之前伊拉克陆军的M1被ISIS导弹击中侧面引发弹药殉爆,视频中清晰拍到了车长在尾部泄压门释放火焰的同时从坦克里逃了出来。
从这对车组成员“极端”的保护中也能看得出来美系坦克的设计理念,及坦克部队的核心并不是坦克而是里面的成员,任何武器都只有训练有素的成员才能发挥出功能,当然这也有一部分美国文化传统“兵贵死不起“的因素。坦克不是高达不可能刀枪不入,再厉害的车组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但造一辆新的坦克远比训练一个优秀的车组容易,如果坦克被毁车组能留下来,再给一辆新的坦克便能保持战斗力。
与之相反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有着天然的人员和坦克的数量优势,俄罗斯现在纸面上的库存坦克都有上万辆,相比较而言车组的安全性就不那么重要。正如二战时期的玩笑,“你击毁了5辆T-34, 第6辆T-34会把你的坦克击毁。“(苏联编制下一个中坦坦克排是3辆坦克)
但很可惜俄罗斯不是华约,俄军也不是苏军,军事贪污严重下“次世代坦克”T-14的研发遥遥无期,T-90M的换装缓入龟速,迄今为止数量甚至没有超过50,连一个坦克团都填不满。俄罗斯坦克兵只能带着铁棺材,在“合成军”,“营级战术群”这些美妙说辞下踏入了乌克兰的泥潭,他们唯一的安慰大概也只有那一瞬间的光芒毫无痛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