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注:devil is in the details
—— PTT
幫補CSIS報告連結:
https://www.csis.org/analysis/first-battle-next-war-wargaming-chinese-invasion-taiwan
如第一篇推文有板友提到的,這份報告的一些結論被研討會來賓反對
所以當作參考就好
整理一些有趣的設定和兵推結果
兵推的國軍戰鬥序列主要引用一些公開資料和易思安《中共攻台大解密》,
但是認為易思安嚴重高估國軍兵力/戰力(引用板上略有爭議的Paul Huang)
所以基礎設定國軍每個旅的戰力少一個營,規模和共軍差不多
基礎設定國軍常備旅和共軍的戰力差不多
設定國軍後備旅的戰力是常備旅的一半
分支設定是想定國軍常備單位戰力只有共軍的75%
理由是國軍編現比太差,用於編實的後備訓練程度低
後備單位戰力只有常備的一半所以只剩下共軍單位的38%
基礎設定認為共軍航空戰力和美軍可以相提並論
原因是共軍有主場優勢,有陸基和船艦的火力支援和掩護
可能補足共軍的素質劣勢
分支設定是美軍航空部隊享有30%的戰力優勢
報告還有討論到JASSM到底可不可以打船(很重要)
基礎設定是艦隊防空火力的單發攔截率是70%
也有攔截率更低的設定
兵推主要分成五種設定
[基礎設定]
兵推三次,其中兩次共軍前10天仍未能成功佔領重要港口,共軍失敗
最後一次共軍有佔領台南港,但是直到D+21仍因轟炸而無法使用,
因此判斷為「僵局,趨勢不利中方」
全部三次都打到共軍兩棲艦艇損失90%以上
共軍的軍方和徵用民規艦艇都在美方聯軍攻擊下損失非常慘重
基礎設定中,共軍成功登陸37個營,因為有渡海損失,實際戰力約30個營
三次兵推的D+14戰況,平均佔領2700平方公里(台灣的7%)
基礎設定中,美日聯軍的絕大多數飛機都被摧毀在地面
平均而言,美軍損失270架,日軍損失112架,共軍損失155架
共軍兩次兵推有攻擊日本的機場,一次打關島但沒有打日本
美軍損失兩艘航母和7~20艘巡洋艦/驅逐艦,海自更是損失慘烈
平均而言,美軍損失17艘艦艇,日軍損失26艘艦艇,
共軍損失138艘艦艇
基礎設定下,台灣損失約一半空軍,海軍全滅,
陸軍平均傷亡僅約3500人(三分之一是陣亡)
這是因為基礎設定中共軍渡海很快就失敗了,陸戰規模很小
共軍地面部隊也平均傷亡約七個營(和台灣差不多)
不過另外有一萬五千人在渡海中損失(兵推假設其中一半死亡)
此外還有已經上岸的三萬共軍,因為斷補而即將被俘
兵推重點是美軍大量使用LRASM但是庫存很快就用盡,
所以美軍的JASSM-ER要用來打船
[悲觀設定]
兵推十九次,主要重點是假設JASSM不能用來打船
其中四次,單純改成JASSM不能打船
另外十五次則是包含不同負面設定的交叉組合
(JASSM議題和另外兩種負面條件,每次共三個負面條件)
其中十二次,加上美軍動員、反應、參戰速度較慢
其中十二次,加上台灣軍方反應遲緩無能
其中三次,加上美軍禁止攻擊中共本土
其中一次,加上共軍有較多飛彈庫存
其中一次,日本自衛隊即使挨打也禁止積極進攻
雖然共軍在悲觀設定中表現較佳,卻依然沒有任何一次達成「勝利」
(勝利:共軍登島且控制港口和許多區域、上岸兵力有優勢)
悲觀設定的十八次兵推中,
其中三次,共軍依然直接失敗
其餘都沒有達成「勝利」或「失敗」條件(D+14~D+35)
其中13次是僵局(三次共方有利,兩次平局,七次共軍不利)
共軍在悲觀設定中獲得的共方有利兵推戰況
是佔領高雄、台南等縣市(南台灣,約三分之一的全島)
美軍與盟友持續試圖轟炸共軍控制的港口,共軍則試圖修復港口設施
共軍在兵推尾聲已經用盡彈道飛彈,長程巡弋飛彈剩下三分之一
如果只是單純設定JASSM不能打船
一次是共軍完全失敗,兩次是僵局、不利共軍
悲觀設定中,共軍平均登陸60個營
扣除渡海損失後,約為43個營的戰力
兵推結束時平均佔領6240平方公里(但上下限差距很大)
悲觀設定平均兵推到D+21
悲觀設定下,美軍平均損失484架飛機,日方161,共方327
(美軍損失飛機在各次兵推中為90架~774架,共軍48架~826架)
美軍平均損失14艘船,日方14艘,共方113艘
因為悲觀設定JASSM不能打船,美軍必須更仰賴飛機火力
此使美軍飛機損失大幅提高
也讓共軍每次兵推都把火力盡可能拿去打美日機場
共軍的艦艇損失在悲觀設定下普遍較低,即使兵推到比較久的回合數
不過即使如此,兵推到後面共軍的艦艇也已經損失慘重,可預期即將全滅
地面部隊方面,平均來說共軍傷亡17k,國軍傷亡22k
[樂觀設定]
兵推兩次
其中一次加上四個正面條件
美國能使用日本民間機場、共軍限制使用飛彈、艦艇防空較差、
美軍預先從關島收縮以避免打擊
另一次加上七個正面條件
美日有更多機堡、美軍能使用日本民間機場、日本立即參戰、
共軍兩棲能力低落、美軍五代機更強、美軍飛官更強、艦艇防空較差
(艦艇防空是各方同時調參數,但是共軍要登陸所以會影響較大)
樂觀設定中,兩次兵推都是共軍三天內就慘敗
共軍前三天僅能登陸三個兩棲旅和1~2個空降旅,後續只有個別幾個營
平均而言共軍登陸25個營,扣除渡海損失為22個營
共軍幾乎未能佔領土地(除了灘頭)
樂觀設定下,美軍平均損失200架飛機,日方90架,共軍18架
美軍平均損失8艘艦艇,日方16艘,共軍129艘
因為樂觀設定下共軍船隊迅速被殲滅,美軍沒怎麼想要打共軍機場
共軍損失飛機大多是被台灣防空擊落
共軍投入所有長程火力打擊日本和關島但效果有限
共軍登陸部隊傷亡約三個營,另有兩萬四千人受困(可預期被俘)
台灣地面部隊傷亡約為共軍兩倍(但大多為共軍空襲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兵推裡面很少出現飛機空戰
更多是在遠程投射火力
(有提到如果交叉組合正反面條件有可能導致發生更多空戰)
[台灣單挑設定]
假定美國和其他盟友都袖手旁觀的對照組
兵推結果是共軍獲得成功
兵推過程中,共軍花了三個禮拜佔領台南、高雄,繼續往北推
並在第六個禮拜佔領到台中;因為作戰緩慢,共軍決定在花蓮開闢第二戰場
共軍在第十個禮拜佔領台北
(提到如果是現實,台灣可能早就投降)
兵推內容顯示國軍憑藉河川逐次防禦(類似二戰義大利戰役的德軍)
共軍裝甲單位正面攻擊,輕裝部隊試圖迂迴
兵推中,共軍登陸約230個營
國軍的反艦飛彈火力未能成功摧毀共軍船隊,共軍也成功修復港口設施
共軍佔領台北時,有165個營在台灣島上
共軍另有65個營失去戰力,傷亡七萬人(23100人陣亡)
兵推內容顯示國軍反艦火力共擊沉17艘兩棲艦艇和17艘護衛艦艇(船隊的16%)
共軍還損失了約240架飛機(多為國軍防空擊落)
國軍海空軍全滅,地面部隊傷亡八萬五千人(兩萬八千人陣亡)
[末日設定]
因為共軍在悲觀設定下仍不能成功,
所以用來推演共軍在美日聯軍攻擊下要怎樣才能成功
(i.e.一定要兵推到共軍勝利)
為了讓共軍勝利,設定成日本嚴守中立,拒絕美軍從日本境內出擊
以及共軍成功阻止美軍使用長程轟炸機
(實際上幾乎辦不到,只能假定美軍轟炸機缺乏戰鬥機護航,
有可能被共軍飛機在極遠距離搶先擊落,等於是劇情殺XDDD)
末日設定下,共軍集中長程火力打擊關島(完全不用管日本)
美軍在這種設定下只能靠核潛艦滲透到台海作戰
共軍在國軍反艦火力和美軍SSN的打擊下損失約三分之一的船隊
但仍成功穩固登陸和運補
在此危及情況下,美軍決定投入29艘巡洋/驅逐艦、兩艘航母、十艘核潛艦,
試圖進行最後決戰,結果慘遭共軍火力擊潰
末日設定的兵推中,美軍損失43艘巡洋/驅逐艦、四艘航母
因為美軍在末日設定下仰賴SSN,還沒到最後決戰就已經損失十艘核潛艦
=====
報告後面有提到,根據兵推內容,共軍登陸前的海空封鎖非常嚴密,
有一次美軍扮演者試圖空運一個旅到台灣,結果有兩個營在過程中被摧毀
兵推內容還顯示不太可能完全在海上就殲滅共軍
每一次兵推共軍或多或少都有第一波兵力登陸上岸
重點是美日台聯軍能否持續打擊共軍船隊
並且在共軍佔領機場和港口時阻止共軍修復交通設施
兵推中,共軍也經常用空降部隊試圖搶佔機場,但是幾乎全部都失敗
顯示出空降部隊太脆弱了
共軍登陸時,會非常仰賴空軍密接支援來壓制灘岸
也會試圖用空襲來阻止國軍的增援(打橋梁和公路等)
共軍扮演者認為國軍在北台灣部署46%的兵力,實在太難啃
所以兵推24次裡面有21次都是從南台灣登陸
雖然登陸南台灣之後,共軍的進攻也很不容易(地形因素)
但還是比直接進攻北台灣更容易成功
兵推判斷共軍兩棲船隊主力有28艘LST,18艘LHD/LPD,20艘LSM,
30艘大型民用RORO,總計96艘船
另外還有305艘登陸艇
(注意兵推是假設在2026年)
共軍扮演者在其中三次兵推中試圖攻佔澎湖作為跳板
但是攻佔澎湖之後共軍船隊已經受到嚴重損失
所以兵推認為共軍先打澎湖對於短期攻台來說是自殺決策
(本次兵推不討論共軍只想佔領澎湖作為威懾,等幾年後再進攻台灣的可能性)
報告還有提到如果共軍對美日發動積極攻勢,
美軍幾乎每次都會損失部署在戰區的第一艘航母
不過共軍的飛彈庫存很快就會用光
(然而台海戰況也可能很早就出現勝負)
兵推顯示,美軍應該避免過度冒險和過度保守的部署策略
太冒險的話可能會損失非常多(被共軍飛彈海打擊)
太保守的話會放任共軍鞏固灘頭
—— PTT
報告30頁開始,為了說明他們的機率設定方式
用深色區塊講解了防禦反艦導彈的狀況設定。
為了避免第三方無法理解,他們盡量把模型設計得比較簡單。
1.根據沙漠風暴期間美軍的裝備故障狀況,
可以估計會有15%左右的反艦導彈故障。
(一個GAO報告表示,沙漠風暴期間的美軍,
307枚戰斧巡弋飛彈發射,有282枚正常起飛
39枚空射巡弋飛彈中有35發成功飛到目標地點)
2.假定防禦方在被導彈命中前都會有充分的警覺
單艦的情況下,假定雷達在15米高的桅杆上
那可以在20公里外發現掠海高度5米的反艦飛彈。
根據戰術狀況,頭上也可以有預警機或是其他預警方式。
面對兩馬赫以上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或是彈道飛彈,
裁判設定只有一次攔截機會
面對魚叉這類的亞音速反艦飛彈則能攔截兩次。
綜合考慮神盾攔截測試、期刊文章、
美國海軍內部研究等等的來源後
他們為攔截彈設定了中等偏優的70%攔截概率。
一次攔截機會會齊射兩枚攔截彈,
這代表有91%的成功機會。
3.歷史數據說明,即使面對毫無防禦能力的民間目標
反艦導彈也有8.7%的機率在終端制導時脫靶。
裁判則是取了10%。
4.參考近迫防禦和電子戰軟殺系統
在歷史上的使用紀錄後
裁判設定這些系統總體上會有70%的成功率。
5.為了更符合現實,裁判刻意添加了極端狀況的機率
攻擊方有5%機率發生重大失誤(EX:搞錯目標區域)
防禦方也有5%機率發生重大失誤
(EX:乘組員反應太遲鈍,
又或者是莫斯科號那樣的狀況)
所以雖然引用資料來源都是美國,
但是沒有”套用伊拉克戰”這麼簡單的。
而且也可以知道,
兵推並沒有特別為反艦彈道飛彈設定特別強的機率
只是當成了普通的超音速反艦飛彈而已。
決定會有多少導彈穿過艦隊防空層的是一個20面的骰子,
一次處理一個25發導彈的批次。
考慮了前述的各種條件後,
25發導彈,有30%機率被完全擋下
35%漏一發,15%漏兩發,10%漏三發
5%漏更多發
報告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有24台轟六,
對著兩台柏克級、一台提康組成的艦隊攻擊
發起了共有96枚鷹擊-12超音速導彈的齊射。
這96枚導彈會被分成四個波次攻擊,
艦隊因此有四次攔截判定。
骰了四次骰子,得到的結果是13,3,15,2
共有3枚漏網之魚。
漏網之魚會被隨機分配到三艘防空艦上,
假如剛好三艘船都被打中了一發,
艦隊就失能了。
需要注意的是,四次判定指的是對每發導彈發現後都有一次攔截機會,
而這個例子中沒有放入早期預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