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PTT
台灣在2000年之前其實也有類似現象, 只是規模應該(憑目測,無數據)小很多,
所以後來阿扁要一二次金改(金改的弊端是另一個課題, 這裏先不論)
補充: 所謂規模是指逾放呆帳相對事件發生時之GDP之比例
三商銀就是在那個時期從問題發生前的8x>1xx,之後一路5x>3x最後掉到1x元
省屬三商銀迫於省議員的壓力, 省議員有很多不良貸款, 再加上背後很多是
建設公司, 最後在.com風暴時房地產逾放比過高, 三商銀根基厚是頂得住,
其他有相關人士背景的新銀行, 除了在金改時自願與其他機構合併為金控的
問題相對少(問題大的別人不太可能願意主動找你合併)之外, 剩下的都是出包
被併.
後來不景氣需要借錢的人變多, 萬泰就搞出借錢免利(喬治瑪莉卡, 也有人說
諧音是借錢便利或借錢免還)現金卡風暴, 與不景氣時期的信用卡還款逾期
風暴合稱雙卡風暴
相關事件也導致一些出名人物敗家乃至逃亡, 如尖美建設(東山河成為大型
不良貸款, 後來經過處理也慢慢住滿人), 高雄王家, 力覇王又曾(我懷疑
超人力覇王後三字疑似借用力霸王家名稱, 台灣早年盜版時代就用這名字,
當年力覇王家勢力龐大)
我前幾天閒聊推文有推台灣新銀行消失至少有4間是嚴重壞帳, 後來google
一下整理了原始名稱不見的新銀行. 我自己有用網銀擠兌中興銀行(去到分行
門口發現大排長龍, 就回家用網銀轉走), 所以對這間印象深刻列在第一
銀行壞帳出包被存保接管清點淨值後由他行合併, 以下列出我查到的新銀行
原名稱不見的情況, 依消失原因分類, 第1類括號內是收爛攤的銀行,或是金
控收走後改名, 其他類則是合併後存續行名稱
1. 出包嚴重
中興(聯邦) 萬泰(開發接手改名凱基) 泛亞>寶華(土銀接管>星展買走)
中華(匯豐) 大安(這間比較不一,我再查)
補充: 泛亞和大安似乎不是單一銀行全部接手, 而是分給多間接手, 這部分
還要再查, 但我也不一定會有空或想再查, 反正並不是很重要
2. 金改成立金控時合意合併
華信>建華(+台北國際商銀)>永豐金
寶島>日盛金
萬通>中信金
3. 金控成立但名字未消失
國泰(合併世華), 富邦(合併魚翅, 啊寫錯了, 是北市銀)
3. 近幾年才被合併
大眾(元大)
鑑往知來, 大家可以依上述情況, 自行推演這次中國房地產風暴的規模
及後續影響會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