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PTT
安安你好~我是蕉哥
身為一個多年救生經驗、在溪邊海邊救過數十人的救生員,有些經驗想跟大家分享。
—
蕉哥第一次救溺者沒救回來,就是浮潛的人。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剛輪班吃完飯在帳棚下休息,突然同事吹了緊急哨:逼逼逼逼逼!!!
一位衝浪客拉著中年大叔上岸,那位先生臉色已經發青、口吐白沫。我們立刻CPR並聯絡119,用最快的速度將人送上救護車。前後約莫只有10分鐘,但也是我最後一次看到這位先生的身影。
隔天這件事就上了新聞,這位先生帶著家人在旁邊的公共沙灘戲水,不知什麼原因被海流帶走發生溺水,留下了兩位還在念大學的孩子。這起溺水意外對我影響很大,這是我第一次沒有把人救活。
當時,這位先生只需做一個動作:「仰漂待援」,就能大大提升存活機率。但為什麼他沒有做?可能是因為緊張、焦慮、抽筋,但我覺得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沒有人教過他溺水的時要怎麼辦。」
那我們浮潛時,應該要哪些要注意的事呢?
///
▍為什麼浮潛意外發生的機率這麼高?
浮潛是夏天非常熱門的一般性休閒活動,因為有了裝備提供的保護,即便是水性不佳或不會游泳的人也能在大海中游動、欣賞水裡的珊瑚生態、以及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
不過就網路上的新聞報導與相關資訊調查顯示,一般休閒浮潛的意外發生機率,比水肺及自由潛水等專業高風險性活動還高。
至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浮潛是一種只需要面鏡和呼吸管就能參與的活動,這些裝備隨手可得,各大量販店及網路上都可以買的到。也因為裝備容易取得門檻低,很多家庭去溪邊海邊戲水都會帶著。
我在海邊執業的時候,每天都會有許多遊客帶著這些裝備、穿著浮力衣在海上漂浮。因為仰賴著裝備提供的保護,多數從事浮潛活動的遊客都不擅泳技,甚至很多根本會游泳。
既然連游泳相關技能都不足,相信也沒有太多水域安全觀念,因此就會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天候下水。在沒有自救能力的狀況下,自然而然發生溺水意外的機率就變高了。
///
▍浮潛活動的潛藏危機
因為浮潛都是在「水面上」移動,且通常是在較淺的水域,容易讓人失去警戒心。
**器材使用不當導致溺水
在從事水中活動時,呼吸方式與陸地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是用嘴巴呼吸,如果沒有常常玩水的人其實會很不習慣。而從事浮潛活動的時候又更特別,是戴著面鏡與呼吸管,所以不管吸氣吐氣都是用嘴巴操作,這件事對於沒有使用過的遊客是很大的適應門檻。
在這種不熟悉的狀況下,如發生因為低頭看生物、或是抬頭看水面、甚至是風浪打過來時可能會造成呼吸管進水,這時候如果不懂得用呼吸管排水,很容易因為吸到水而嗆水,嗆水後的緊張就容易發生溺水現象。市面上雖然有出所謂的「乾式呼吸管」,會有一個單向閥阻止水從呼吸管灌進來,但一樣會有失靈的風險。
另外,「面鏡進水」也是常見的狀況。不熟悉如何面鏡排水的人,下意識在面鏡進水時用鼻子吸氣就容易嗆到,依然會有發生溺水的危險。
**不小心漂至外海
很多人在浮潛活動時都只看著海面下,從來不會抬頭起來標定方向方位。有時遇到海邊有流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被帶到外海,當察覺自己離岸邊越來越遠時卻因為不擅泳技所以也不知或沒體力回到岸上。
也有可能在海裡看到美麗的魚或海龜,自行脫離團體或與友人不斷的追逐拍照,一回神才發現離岸已遠。
**過度換氣導致缺氧窒息
因為很多參加浮潛活動的人並沒有太多玩水經驗,之前沒有去較深的水裡漂浮過,也可能是首次使用面鏡呼吸管。
各種第一次的體驗都可能造成心理緊張,這樣的情況下身體為緩和緊張感會下意識大口快速急促呼吸,就有可能發生「過度換氣」,導致身體缺氧昏厥。
///
▍如何降低浮潛產生的風險
因為裝備的容易取得,導致發生的意外機率高,但我們依然能依據一些原則,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
**找尋專業且合法的潛水機構
專業的帶活動機構下水前會有正確的教育溝通流程,活動中的教練遊客比是合理的;活動時也會知道哪裡適合上下岸、海域的水流狀況、船隻的航行範圍、以及在發生狀況時知道該如何協助救援。
**多次練習適合自己的裝備
在有一定的體驗基礎後,有些人會開始想自己嘗試在不同的地方浮潛。在購買裝備時,應當先瞭解面鏡呼吸管要怎麼使用,並且在正式下水前多次的實際操作,並模擬常見的意外狀況,這樣才能感受現有裝備是否適合適用。
另外,浮潛也建議一定要穿蛙鞋及顏色鮮明的救生衣。除了出狀況時容易被發現外,蛙鞋也能提供更好的前行動力幫助你回到岸上。
**不要一個人去浮潛
水肺與自由潛水都有「潛伴制度」,也就是下水時絕對不會是一個人,潛伴間也會瞭解彼此的潛水計畫、游泳能力等等。這樣的規劃也應當在浮潛活動中,而不是自己抓著裝備就跑下水,卻沒有人知道你打算潛多久、潛去哪裡。
團體活動的風險比個人活動風險相對低,有同行的朋友也能在發生狀況時互相照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