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斯基财经|抄作业可以,能不能把答案抄全
学霸抄作业,总是能屏蔽那些错误答案的。
2003年的时候,香港有两个楼盘出现了停工烂尾迹象,酿成了一场轰动全港的“烂尾楼风波”。
不能怪香港市民矫情,小地方毕竟没看过“烂尾楼之都”这种大阵仗。在此事发生之前,香港已经四十多年没出现过烂尾楼了。
香港“卖楼花”的预售制度在1954年就创立了,用分期付款的杠杆吸引没什么钱的打工仔上车,顺便撬动了香港楼市几十年繁荣。
但在1960年,位于大角咀的富贵大厦因为建筑费用超支停工,成了香港首宗“烂尾楼”。买了楼花的上百个业主,被迫又多掏了三成的钱才把窟窿堵上。
经此一事,香港的管理部门几番酝酿,终于在1961年末给预售楼花制度打上了一块补丁。
这个补丁要求开发商在叫卖楼花前,要确保地价已全部支付,还要证明自己有足够的钱完成项目。
你亮出账户余额也好,拿着银行担保也行。没这些,管理部门就不给批同意书。
而且楼款要放在指定律师那里托管。要用钱,得取得律所许可,还要经过建筑师核准。
即便开发完成后,这楼款也要先还清银行贷款,剩下的才返还给开发商。
给预收款上了这么多道保险,派那么多角色盯着,香港的开发商怎么看都像是跪着要饭的。
但熟读历史的韭菜斯基总说:
铁打的笼子也关不住水做的鸡。
香港挂了四十年“无烂尾”的流动红旗,是被一家叫均来集团的开发商给扯下来的。
这家集团的创始人是号称“元朗教父”的戴权,权叔当年叱咤政商两界,是不折不扣的“元朗大地主”,顶峰时期,戴氏家族坐拥元朗大马路半数店铺。
但在开发茵翠豪庭这个项目时,均来集团遭遇了香港楼市大跌,被杀了个措手不及,账突然算不过来了。
后续进场收拾烂摊子的接管人安永,翻了账本才发现,茵翠豪庭烂尾,不止受行情影响。
这个项目预售收来的5亿楼款,居然绕过层层监管,不翼而飞了。
这件轰动全港的烂尾事件,很快就把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给招来了。在港片里,商罪科是敢上门请浩南哥回去喝茶的主。
事后调查发现,时任均来集团的掌舵人、权叔的侄儿戴志华,伙同财务总监,用5家公司虚构了数以百计的付款证明,做假账套走了4.8亿监管资金。
素来too young的港媒也议论纷纷,他们觉得除了这通天的财技,负责监管资金的律所及建筑师与均来集团也有颇多猫腻。
用星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概括就是:
球证、旁证、主办、协办都是我的人,你拿什么和我斗?
这起震惊全港的烂尾楼事件,在接盘方安永的斡旋下,幸而重获融资,顺利交付,避免了彻底烂尾的命运。
事件的始作俑者均来集团管理层,也被警方第一时间施以雷霆手段,后被法院判刑进了监狱。
风波过后,昔日“元朗大地主”的戴氏族人先后破产,权叔也淡出江湖,终归茶楼一老翁。
事情虽然有惊无险,但地产界平稳运行几十年的游戏规则,又到了该修补漏洞的时候。
当时香港的开发商,一般会把楼盘抵押给银行换贷款来开发。如果烂尾,银行是第一债权人,有权把楼盘没收拍卖。
如此一来,那些采用“即供付款”、背了银行房贷的业主,不仅收不到楼,还要继续还贷。
像这样荒谬的结局,香港市民没概念,但我们熟悉。这几天在各地业主发出的“停贷告知书”,已经把这个局面反复渲染了几百次。
但当时的香港市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肯咬牙住进没水没电的烂尾楼里,也没有一纸“停贷告知书”和银行撕破脸的魄力。
倒是香港管理部门警钟长鸣,火速又给预售制打上补丁。
新修订的补丁除了要求改善监管资金账户、开发商和监管角色之间的关系透明化,还有关键的一环,把业主权利放在银行的前面。
在建筑按揭中列明,一旦买家已缴付全数楼价,在楼盘落成后,业主所享有的权益优先于承按银行。
这么一来,银行也成了“弱势群体”。
这个补丁打上去之后,香港在2003年之后,几乎很少再听到严重的烂尾楼事件了。
韭菜斯基看了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咱们总争论的大而不倒、经济支柱、财富之锚、无法切割,这些大词怎么香港人好像不在乎?
这几天,“停贷潮”的消息正愈演愈烈,蔓延了全国多个城市,逼得多家银行出面回应。
在这些消息中,有一条短视频在网上流传,是问题楼盘业主与负责监管项目资金的银行一方的灵魂对话。
视频里在业主们的追问中,银行方的代表解释了监管账户的资金,究竟是如何运作。
按他们的说法,开发商向银行提出请求,说明钱要花到哪儿,银行核准后交到房管局去。
房管局有专门监管资金使用的一个科室,只要他们点头,银行就会转钱给开发商。
至于这笔钱是给工人发工资了,是支付给第三方了,还是去还海外贷款了。
我们银行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核准开发商到底干了啥。
面对业主们发出的灵魂提问:那你们何必要叫监管银行呢?
这位银行方的代表用浓重的河南口音斩钉截铁地回答:
对不起,我们也不想!
这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有监管银行、要有监管账户,开发商于是在我们这儿放了一个账户。
斯基相信,这番对话任谁看了都会垂泪。
这么多年守着一个四面透风的仓库,要和开发商勾心斗角,还要承受群众的责难,业主以动态还贷相逼。
银行的同志们受委屈了!
前一天,情感大V任泽平在个人媒体上呼吁取消商品房预售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预售制以来,这项制度成了内地房地产销售的主流模式,并助长了长达三十年的地产黄金周期。
我们既然认真地抄了香港的作业,把卖地、预售、期房、公摊都抄了一遍。
为什么只留了规避和处置烂尾楼的这道大题不抄呢?
预售制下,地方拿到了土地收入;房企提前收了房款;银行不管你拿不拿得到房子,每月准时催你还贷。
怎么到了要承担烂尾的代价时,只把那些业主们推到前面了?
这个环节里但凡有一家为接盘者想一想,也不至于让这些业主冒着损失首付和失信被执行的风险,搞这种悲壮的抗议。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说过:
当错误的代价由别人承担,犯错很容易,坚持错误也很容易。
这句话还可以翻译成我们更熟悉的话:
用别人的头撞墙,当然可以不撞南墙不死心。
但素来号称小镇做题家的韭菜斯基也不以为然,他说:
学霸抄作业是这样的,总是能直接忽略那些错误答案。
再者说,即便是抄作业,也没必要全抄。
你抄作业的时候,也不会去抄那些考试不考的题。
关胖侃财|作业不抄全的代价
最近多地出现“烂尾楼”的业主集体停贷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房产的预售制再次成为了舆论批评的焦点,连任泽平先生都说要“取消预售制”。这不禁让人感慨,任老师如果在恒大当“高管”时就这么说,说不定今天能少些“大冤种”。
事到如今,目前房地产业预售制有严重缺陷,显然不存争议。取消也好,修改也罢,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预售制的烂尾楼风险是怎么来的。
01 香港“卖楼花”的作业,没抄全
众所周知,咱们这儿的预售制是从香港“卖楼花”抄作业抄来的。但是,查查香港的房地产历史,烂尾楼事件少而又少。为什么香港“卖楼花”那么多年没摆烂,这边抄出来的预售制却是烂尾楼屡见不鲜呢?都是买期房,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其实,抄作业是抄作业,却不是标准答案的复刻。这边的预售制和香港的“卖楼花”并不一样,在整个交易流程的关键点上埋了雷。
香港开发商购地后,房子造到一定程度,可获得政府批准开始预售。预售阶段,购房者向开发商支付购房的定金,通常情况下不超过房价的三成。这就是所谓的“楼花”,性质和这边的“首付”相当。到这步,我们的预售制都在认真抄作业,后面就抄走样了。
首先,是“楼花”的管理机制不同。香港的“楼花”不是交给开发商的,而是交给律师行在银行开设的信托账户。律师行再根据项目进度支付定金给开发商。
我们的预售制,首付则是交到了开发商在银行开设的专项账户,由银行监督使用。
显然,香港的“楼花”管理比我们的首付资金管理要严格。“楼花”多了一层律师行的监督,开发商要挪用“楼花”的资金,需要律师行和银行一起配合。而我们这边只要银行配合开发商搞搞小动作就行了。有没有第三方介入,购房者更是毫不知情,资金腾挪的小动作就方便多了。
更重要的是,香港购房者缴完“楼花”后,在整个预售阶段都不用付款,也就不必向银行申请贷款,当然也就不用还按揭了。直到项目开发收尾,开发商向政府缴清地价后交房,购房者再拿着房契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意味着在交房阶段之前,银行向开发商发放贷款的风险是不能转嫁给购房者的。因此,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审核会很严格,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开发商是不敢轻易拿地的。
而这边的预售制里,开发商拿到预售证后,购房者就开始办理按揭贷款了,等于房子没造好,开发商就拿到了全部购房款。这笔钱也是进入银行专项账户,由银行监管,分期支付给开发商,也同样存在监管风险。
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发现香港“卖楼花”和这边的预售制存在根本区别。香港的“卖楼花”,本质上就是购房者预付了三成定金,后面七成的房价尾款则是现房交付的正常交易。所以,香港购房者充其量只承担了三成“楼花”的烂尾风险损失。而我们的购房者在房子造完前,已经全额贷款付按揭了,烂尾风险损失放大了两倍多。
02 购房者在给不属于自己的房产还按揭
再深度剖析一下这个机制,我们会发现这边的预售制更深层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这种预售制就是为资金挪用留了后门。因为,在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三成首付足够支付建筑费用了。如果能做到“专款专用”,根本没必要把按揭提前到交房前。
也就是说,香港卖楼花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发明创造,各行各业都有这种定金销售。买方向卖方支付部分定金,用以支付卖方部分前期成本的方式,固定双方的买卖关系。商品稀缺度高的卖方市场中,这种定金模式是很普遍的。这是一种期货交易。
而我们这边的预售制才是“伟大发明”,买房者全款购买了还没造的房子,这已经不是期货交易了,只能说是“期待交易”——购房者期待这个交易能完成的“期待”。如果完不成,全部损失都会砸在购房者头上。这显然不公平,也不合理。烂尾出事,毛病出在了造房,根子却在产权。
这边的预售制最根本的问题是,购房者全额支付的房价包含了购买土地使用权的地价。但是,直到交房拿证前,购房者是没有土地使用权的保障。
这可以和集资建房模式做个对比。集资建房的购房者凑笔钱,先给政府缴纳了土地出让金摘了牌,再找建筑商造房子。集资购房者怎么可能一次性缴清建筑费的?总得造完后再缴清。这边的预售制和香港“卖楼花”模式里,购房者的首付或楼花是把建筑费缴清了,这让开发商占了一点便宜。这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真正严重的问题是产权关系被搞乱了。在集资建房模式中,如果建筑商拿了建筑费跑路了,购房者的土地使用权不受到影响。大家再找一家建筑商把房子造完就是了,损失有限的。
而在我们的预售制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全额付款的购房者出了土地使用权的钱,却没有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开发商实际上只是垫付了一笔土地出让金,却有土地使用权,并且将其抵押给了银行。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那么,香港楼花模式是怎么处理这个土地使用权问题的?
很简单,香港开发商从头到底都没有获得土地使用权,他们在土拍中拿到的实际上是土地开发权,而不是完整的土地使用权。所以,开发商启动项目后,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但不能把土地抵押给银行,也就不存在复杂的土地使用权质押问题了。
那么,一旦项目烂尾,银行和开发商的烂账是他们之间的事,政府和购房者都不受影响。政府收回土地开发权,再找家开发商接盘。接盘开发商必须承认购房者买楼花的权益,只要政府做出一点让利,这个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买楼花的购房者也不受多大影响。
可是,这部分作业,我们的预售制没有抄。我们的土拍是真的把土地使用权卖给了开发商,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很快就可以收到土地出让金。一个月内开发商支付一半土地转让金,一年内付完。房子还没造好,政府已经收到了全额的土地转让金。
而香港的地价结算是到项目收尾进入交房阶段时才进行的,此时开发商很快可以从购房者手中受到七成的尾款。
假如内地开发商用自有资金购地,承受的资金压力远大于香港开发商。好在这边的土拍制度直接把土地使用权给了开发商,开发商以此作为抵押品获得银行贷款。
这意味着一旦项目烂尾,土地质押绑定了大量债务,处理起来就很复杂。土地使用权被卖断了,政府也不能随便收回,只能协调。接盘的开发商要在处理复杂的债务问题后,才能继续土地开发,此前多重抵押等违规操作造成的债务成本和风险很难控制。接盘比买地的成本还高,“接盘侠”不好找。因此,这边的烂尾项目很容易陷入长期停工的僵局,购房者就成了大冤种。
这就是卖地一时爽,烂尾就不可收拾了。
很多烂尾盘的业主认为自己出点钱就能把项目造完,是天真了。其实他们看得到的建筑费用不过冰山一角,真正让楼盘难以为继的,是庞大复杂的债务深坑。而这一切的根本都是土地出让和质押的金融陷阱,预售制让购房者为不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借贷还按揭,就是这个陷阱的坑底。
03 除了购房者,都是赢家
通过上述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卖楼花卖了几十年,鲜有烂尾楼事件。而咱们这儿的预售制,烂尾楼却层出不穷。
香港“卖楼花”,本质上就是定金交易。开发商多收了一些定金,省下了建筑费用,确实占了购房者一点便宜。以香港楼市当年火爆的卖房市场,这并不算多大出格。但是,香港“卖楼花”没有用“金融魔术”扭曲产权关系。
而我们的预售制比“卖楼花”要复杂太多了,给购房者埋了大雷。结果导致购房者为不属于自己的房子背贷款、还按揭,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说,预售制的根本问题不是“卖楼花”,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监管问题,而是产权关系被人为扭曲了。
这套机制的出发点是保证了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权益,再延伸到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还强化了银行的交易地位,却把烂尾风险扔给了购房者。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开发商日子好过,银行放贷宽松,购房者收入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强,预售制的隐患不明显。而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开发商资金吃紧,房产升值预期下降乃至消失,银行收紧贷款,购房者的收入增长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消失,烂尾楼断供的风险就爆发了。
只能说,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
目前的预售制显然已经难以为继,那么如何破解目前预售制的陷阱、让我们的房地产在制度层面更为健康呢?如果各位读者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可以留言,我下一篇再介绍一些海外的经验和我个人的分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