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磬

2月24日,凌晨5点,沉睡中的乌克兰被炮火声惊醒。它们来自普京刚刚下令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包括基辅在内的十余个乌克兰城市遭到空袭。黑暗之中,从西南到东北,从敖德萨到哈尔科夫,硝烟弥漫了乌克兰的全境。

战争开始了。

乌克兰人对凌晨轰炸有着别样的历史记忆。知名乌克兰战地记者古梅纽克(Nataliya Gumenyuk)醒来后写道:“有一句著名谚语,‘凌晨4点的基辅被轰炸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每个孩子都知道它,因为1941年德军轰炸基辅的公告就是这样响起的。而现在,我们在这里,2022年2月24日凌晨5点,基辅被俄罗斯轰炸了。”

尽管东部边境的紧张局势已经持续了数日,顿巴斯地区的冲突也已经存在了八年,但人们仍然没有想到,“全面入侵”会到来得这么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清晨发表电视讲话,他甚至都没来得及换上西服,一面让人们保持冷静、保持坚强,一面宣布与俄罗斯断交。国际社会也如当头一棒,从美国到英国,从欧盟到北约,捉襟见肘的制裁措施匆忙出炉,试图把普京逼回谈判桌。

对普通的乌克兰人来说,过去这24小时是极其艰难的。国土之内战火重燃,不只是在遥远的边境、而就是在中心城市的上空。人们挣扎着在熟悉的家园里找寻一块暂时的避难所,地铁被辟为临时的防空洞,出城的车流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揣着恐惧连夜逃到了国外,也有的人提着枪就奔上了交火的前线,还有的人在家门口受伤甚至死去。

对于那些已经生活在海外的乌克兰人来说,这也是异常煎熬的一天。他们给故乡捐款捐物,又在各国发起反战游行,想要告诉国际社会那些正在乌克兰国土上发生的罪恶。但他们也感到忧心,等事态平息、可以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故乡恐怕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

基辅的不眠之夜:八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

凌晨5点,家住基辅的青年学者Olena在恐慌中醒来,窗外有零星的爆炸声。住在哈尔科夫的弟弟打来电话,问她和父亲是否安好。那边离俄罗斯更近,消息往往也更快。

“开始了。”弟弟紧张地说。

Olena知道那是什么意思。这些天以来,俄军入侵的可能像乌鸦一般盘旋头上。所有的乌克兰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她抓起手边已经时刻备好的紧急行李袋,里面装着水和干粮,带上年迈的父亲出了门。市政府已经发布了公告,如果在15分钟内连续听到3次警报声,那就意味着空袭来了,请居民立刻前往附近的避难所。

今年1月份,当俄罗斯囤兵边境的计划逐渐为世人知晓时,乌克兰政府就发布了一份地图,标记了5000个位于基辅各处的避难所。除了专门的防空洞之外,地铁站、地下停车场等都可以在紧急时刻承担起避难功能。不过那时候,Olena还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真的用上它。

当界面新闻与Olena远程取得联系时,她已经与父亲在家附近的地铁站里呆了十几个小时。她告诉界面新闻,随着天色渐晚、战事吃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地铁站里避难。火车在停摆了几个小时之后也开始重新启动了,一些人匆忙地搭车离开基辅去到乌克兰的西边,那里被认为更安全。但她觉得也挺危险,因为“火车本身就容易成为空袭的目标”。

Olena思索再三,打算跟父亲就在地铁里过夜,“会是一个不眠之夜,还好我们带了充足的水和面包”。

同样住在基辅的乌克兰人Serhiy则没有前往避难所,而是加入了志愿部队领土防卫军(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s)。

“我们已经在与普京的战争状态下生活了八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俄军一直都在那里(指顿巴斯)。昨天我们又死了一名士兵,上周也伤了几个人,我们一直不断地收到这样的消息。”Serhiy对界面新闻表示,自己的城市要自己来保卫,他和同伴们已经准备好了。

外媒此前有报道称,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战争压力,早在去年冬天,乌克兰军方就决定效仿伊拉克和阿富汗战时的做法,训练平民打游击战。过去几个月来,每逢周末便对报名参加的平民开展军训,训练内容包括在林间学习躲避、安装和引爆地雷、紧急救治伤员等。

Serhiy今年23岁,在基辅出生长大。他现在是乌克兰政党“欧洲团结”的一名成员,在公民委员会做助理。2014年他16岁,在街头遇到了当时正蓬勃生长的“尊严革命”,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后在大学里攻读了法律专业。这周早些时候,他还组织了在俄罗斯驻基辅大使馆门前的示威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