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聯邦安全局雇員的流出信息

博主注: 最初看到类似标题文章,第一反应是都是内容農場的創作文。然而該系列的前幾篇都已暗合後續發展,且原文來自於https://twitter.com/christogrozev,這位不是路人,是拿過歐洲新聞獎的知名調查記者。所以暫且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轉載於此。

英文翻譯可參考 https:[……]

Read more

俄罗斯学者谈俄罗斯:为什么打得如此糟糕?

俄羅斯的學者卡米爾·加列夫現任威爾遜中心現代歷史研究員,曾經在北京大學攻讀中國研究碩士

01 俄羅斯軍隊

關於俄羅斯以炮兵為中心建設軍隊的結論是對的,火炮是俄羅斯軍隊依仗的戰鬥方式。但必須在政治背景下考慮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部隊士氣低落,你就只能以炮兵為中心。沒有人尊重他們,他們也[……]

Read more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极权统治之下活得较为舒服?

文|徐贲
最初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是一本写作于1950年代,于1966年再版的老书,作者在书里记录了他于二战后与10位新结识的德国纳粹“小人物”的交谈和交往。今天读这本书的的中译本,不能不令人对书中小人物的自我意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Read more

谁是“乌克兰人”?两次革命,一场战争,如何建构他们的民族认同? – 端传媒 –

「“当俄罗斯导弹飞过我们屋顶,乌克兰重生了。”」

特约撰稿人 杨子琪 发自新加坡

“与自由同在!支持乌克兰!”

在德州,听见千里之外的祖国被俄军炸开,巨大的愤怒使她身体颤抖不已。2月24日当日,乌齐西娜(Oksana Lutsyshyna)马上到议会大厦前参与示威。乌齐西娜是诗人、作家[……]

Read more

海边的西塞罗|“格局病”患者:身为韭菜却总精准“共情”镰刀

去特么的“格局”

这两天,我写了两篇关于俄乌战争的点评文章,照例有不少读者朋友留言反馈,负面评论中,除了上来就直奔下三路开骂的(我已经被这帮人威胁要“枪毙”“砍头”“死xx”很久了),有一种留言让我感觉特别值得一说,那就是有人总会说:“小道理你说的都对,但你这样写没有格局。

其实这类留[……]

Read more

他用一个关键词,解释了我们为何“分裂”

近些年,想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件,“身份政治”是绕不过去的议题之一。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或看电影时引起思考的某个桥段,大到新闻里听到的那些流血的冲突、碰撞,都可能与人们对尊重与认同的追求有关。

弗朗西斯·福山作为当代最知名且备受争议的政治学者之一,在《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一书中对人类社会[……]

Read more

风声|徐贲:在网络暴言时代学会退群

从奥运会的谷爱琳、徐州事件,再到俄乌战争,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引发了网络上不同人群的热议和对抗,常被称为“撕裂”或“互撕”,其实并不是很准确的描述。

意见的严重对立和激烈表达,从来就是民众对媒体事件反应和争论的特征。热爱独立思考的人士对之抱有反感,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1. “共同的看法”能够形成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