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PTT
我單獨回一下藍綠對抗的形勢問題
原po看到現在綠營聲勢大,而藍營剩下少數,以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
事實上黨禁剛解除到阿扁當選之間,綠在地方上是比不過藍的。因為越基層的選舉,越受到藍營的優勢資源綁樁影響。只有在都市地區和中央選舉才有聲勢(不要忘記阿扁甚至當選過台北市長)。
請注意這裡我說的綁樁不是買票那種(或者說”不只是”),而是地方選舉的層級,基本上就是當地有力人士的舞台。誰在地方上說話大聲,他支持的人,或是他自己就更容易當選
然後,在當時幾乎各個地方勢力,都是吸著KMT的奶,享受KMT的利益分配,所以叫他們披藍袍掛藍旗參選很正常。
而藍營憑著「國家級」的資源優勢,確實也能夠牢牢抓住這些地方勢力。
*這也是為什麼綠在這次掌握到國會、行政全面執政的優勢後,要這麼積極的「剷除」國民黨的資源。
然後就要講到阿扁當選這件事。這是一個台灣很經典的選舉案例,除了「黨外—綠營」事前的鋪陳,還加上國民黨當時鬧分裂的意外。
我們重點放在選舉前的修憲。
1996年以前,台灣的總統是間接選舉。而長期以來黨外、和之後的DPP一直都主張要「直選總統」。什麼憲法、政治學觀點有興趣可以自己研究。
真正對DPP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繞過藍營長期經營佈設的地方勢力,直攻最上位的行政權。這是他們蛻變成國家級政黨的最佳途徑。
雖然都是人民一人一票選舉,但是地方選舉就是實打實的「陸戰」。當時沒有報章雜誌、新聞媒體會去播報地方選情,就算有,影響也不大,也不全面。民眾選地方政治人物,基本上就是看臉看交情看口碑,看地方的樁腳(村里仕紳)都在說要投誰。
然而中央選舉就不一樣了,多了媒體報導這個「空戰戰場」,也讓具有理念的政治人物有了適合的舞台,吸引選民的選票。
而在當時,能夠以「理念」吸引選票的,無非就是DPP了。
於是在野百合和李登輝的加持下,1994年通過了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從此我國總統成為全民直選至今。
再之後,阿扁正逢國民黨大分裂,以少數優勢當選總統(請注意國會仍然是藍營優勢),便開啟了「國家級拔樁」的新時代。
以前KMT怎麼用國家級資源綁樁腳,DPP要有樣學樣,一個一個綁到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