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douban 三狗

最近在柏林新冠疫苗中心打工,有蛮多感慨的,想分享一下。

1. 70岁以上的人,前两次来疫苗中心的出租车费用可报销。80岁以上来打第三针加强针的出租车费可报销。
2. 所有腿脚不灵活/ 走路颤颤巍巍需要人扶/ 需要有人推轮椅的人,从入口那儿就会被一对一接待。从进入疫苗中心到打完疫苗出去,都有工作人员一对一陪同。
3. 同意书和病历这两种必填的文件,大概有几十种语言的版本,欧洲各国小语种不说,越南语都有。(但是没有汉语的,嘿)
4. 曾经得过新冠的,不论是医生诊断书还是街上测试点给出阳性证明的,只要迄今为止满六个月,就可以直接打第二针。“得过新冠”这件事,等于且只等于“你已经有了一次抗体”,是一种绝对客观上的事实,没有任何其他的引申,更别提什么区别对待、如临大敌(歧视)。打完这一针后可当场得到“完全接种”的数字疫苗证书。
5. 疫苗不是强制打的,而且每一个来打疫苗的人,他们的身份是病人/ 访客/ 客人。我们尤其被告知,要带着耐心和同理心对待每一个访客。有些人就是会害怕,有些人就是喜欢问东问西,有些人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等等,要耐心对待,时刻观察。
6. 给工作人员看的Q&A里,有个有趣的问题:Warum sollte man die Bezeichnung „Impfling“ nicht benutzen? (为什么不该用“接过种的人”这个名称来区分人?)
回答是:因为这物化了来访者。这会让访客有种被物化贬低、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我们一律用“访客”这个称呼。(Diese versachlicht unsere Gäste. Zudem fühlen sich viele der Gäste von der verniedlichenden Form herabgewürdigt, daher bleiben wir bei der Bezeichnung „Gast“.)
Impfling这个词呢,词尾-ling,构成的词是指“……的人”,往往是用人的某种特性来定义这个人的身份,比如难民(Flüchtlinge),-linge前面的部分是逃跑的意思。Impf是疫苗的意思,Impfling给人一种用已接种(或未接种)来划分和定义一个人的感觉。
7. 我、我们这些负责接待、整理文件之类的人,是整个疫苗区域的最底层工作人员。即便这样,也是不错的薪水。其中专业的工作人员,比如运输疫苗的人、组织的管理者、医生等等,薪水肯定比我们高个不止两倍。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在这时候号召大家要无偿/低薪劳动,用爱发电。也没有人要求大家这时候配合接种、强制接种、体谅政府。
8. 腿脚不好的老人会得到物理上实质的帮助,无法言语的、只能使用手语的聋哑人也会被全程陪同,我们每次上班前都会登记除了英语德语之外还会的外语,方便言语不通的人需要帮助时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以及,称谓上的细节。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