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何袜皮,「没药花园」创始人。一席第787位讲者。
大家好,我是何袜皮,这是我第二次来一席。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当时是录制的视频,然后这一次我答应一席要来到现场分享一个不同的主题。
我博士学的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是小区保安。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研究保安?
我先问一下大家,你们住的小区里是否都有保安?大家是否了解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住宅空间里,是否都有保安?
其实在欧美大部分的小区里面是没有保安的,它也没有采取一个封闭小区的形式。但在中国,从1980年代以后,那些新建商品房大多都采取了封闭小区的形式。
而且那些小区无论是高档小区,还是比较便宜的公房,全都有保安。所以围墙和保安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了,它成了中国都市居住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现象。
大家肯定会好奇,为什么保安在中国会这么广泛的存在呢?在大家的概念当中,都会觉得保安是为了防范犯罪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中国的犯罪率是这么的高,以至于普通的业主都如此没有安全感,必须要有保安全天候的保护才能觉得安全呢?
官方数据否认了这种猜测,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城市的暴力犯罪率其实是很低的。譬如有两个官方数字,一个是2016年,中国的凶杀率为每十万人0.62,是全世界最低之一。相较之下,2015年美国的凶杀率是4.88。
这份报告还提到,中国的重大暴力犯罪率,从2012年到2016年减少了43%。但是同一时期在住宅小区里,任职的保安数量却在迅速增加。2014年有4200多家保安服务公司,450万名保安,到了2019年有9500家保安服务公司,515万名保安。
上海应当说是中国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了,但是在上海,保安在小区里的出现率也是全国最高的之一,这就让这个现象变得更加难以解释了。
所以我开始研究这个博士题目,也是始于我心头的一些疑问:为什么保安会成为都市生活的必需品?那些业主们果真如此害怕吗?保安能够缓解他们的不安全感吗?在这个产业的繁荣背后,政府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这些保安在住宅空间的职责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研究了上海的两个住宅小区,我下面用的都是化名。第一个是大地,它是内环以内的超大小区,大约有六七万的居民,因为房型的不同,房价在七八百万至两千多万之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中产阶级小区。另一个小区叫玉林,它在中外环之间,是比较高档的,因为它户型很大,所以房价在两千多万到四千多万之间,是一个中上产阶级小区。
这两个小区中的犯罪率,其实是符合全国犯罪统计的:1.暴力犯罪整体的水平很低;2.财产犯罪的案件数量多于暴力犯罪。
在大地做田野调查的期间发生了一些事件,主要是有两起小型的火灾,两起自杀,十多起电瓶车和车里的贵重物品失窃,以及邻居的纠纷,但是那段时间并没有发生一些重大的暴力犯罪。
我当时在大地这个小区物业做志愿者,每天帮它处理一些琐事,因为他们是不付我报酬的,所以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我可以得到物业经理以及保安公司的许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与并观察保安们的活动。
保安的跳槽率是很高的,官方数字是80%,所以虽然那个小区是40个保安,但是我接触了超过60名保安,我发现当我跟这些保安交流的时候,不仅是保安,还有其他人,都在强化一种社会刻板印象,那就是保安这个工作它的社会地位很低。
我刚去时,在我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后,就有一个保安对我说,你为什么对我们有研究兴趣呢?保安是这个社会上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了,我说的对吗?
还有一个物业公司的女职员,她极力推荐我去研究一个高档写字楼里的保安,她说因为那里的保安比较有素质。
还有一个保安已经在那里做了三年保安了,但是他一直骗他的父亲说他在上海的链家当房产中介,因为他觉得如果说自己是保安,会让父亲在亲戚当中抬不起头来。
我在田野的后期,挑选了30多个人,去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半结构式的访谈,从中我还挑选了10个人做了一个生平历史访谈。为什么挑这10个人呢?因为这10个人是比较打破我们传统的那种社会刻板印象的。
譬如他们当中有一个以前是数学老师,有一个以前是有几百万身家的餐饮业老板,他们都是在后来投资失败,甚至负债了才来当了保安。
还有一个50多岁的保安,他来自东北,他比较有意思,他在农闲的时候就想到远方去旅行,但是他又没有钱,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来到上海第一天就去找了保安的工作,因为只有保安这个工作是可以让你第一天就上岗,当晚就住进宿舍,连旅馆费都省了。
这样工作了一个月以后,他就领取现金辞职了,然后在上海玩了一圈就回去了。他就用这种方式到北京、上海去旅游,我觉得挺潇洒的,就好像是一些年轻人去外国游学打工一样。
保安行业的兴起
大家知道第一家保安公司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城市成立的吗?它是蛇口保安服务公司,是1984年由深圳的一个警官创立的,是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下属的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最初只有三名保安。
为什么到了80年代,中国政府要发展保安行业呢?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以后,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治安问题,当时的警力不足以应付,所以政府就开始发展保安行业。
1995年的时候政府还在强调,只有公安机关能够创建保安公司,直到2009年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才向民营资本开放,其实之前已经有一些民营保安公司,但是量比较少。到2013年上海大约3/4的保安服务公司是属于民营的,现在这个比例肯定是大大增加了。
还有一个国家也有很多保安,那就是巴西。我也读过很多的巴西关于保安的文献,它们都认为那些巴西的有钱人在小区里找保安,是出于对警力以及对整个司法体系的不信任,他们的这种安全私人化其实是在挑战国家对暴力的垄断。
那些理论放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保安行业在中国都是在政府的一个扶持下,以及严格的监管下面发展起来的,它代表了政府的一个治安管理手段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政府可以利用保安在非公共空间的眼睛,辅佐它在公共空间的监控,但同时又无需增加整个公安系统的经济负担。
现在已经有500多万保安,这是一个官方数字,但实际的数量肯定是超过这个的,因为据我所知许多保安都没有注册在案,现在保安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公安系统里人员的数量。
保安数量这么多,都是什么人在当保安呢?其实主要有两类保安。
在我去做田野之前,大地的物业公司就把保安服务外包给了一家民营的保安公司。在外包之前,这家物业公司从市场上招聘的都是本地的有上海户口的居民,大多是50岁以上的男性。它招聘了64个人,组成了三班轮流,每班每天工作8小时,他们享有社会福利,带薪休假,符合《劳动法》,就跟物业公司的其他职员一样。
但是自从它外包以后,这些保安就被辞退了,替换为41个外地人,大多是农民工。因为人数少了活还多了,只能变成两班,日班和夜班,那他每天就需要工作12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一年365天,他没有任何的事假、病假、节假日,如果你当天请假,就要被扣当天的工资。
两者的工资其实差不多,都是在4000多。现在民营化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保安服务公司,第二类保安就越来越多了。 保安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日班保安早上6点半要到地下车库去集中。因为40个保安住在两个房间,共享两个洗手池,所以早上是很拥挤的,他们需要协调好时间起床。然后赶到地下车库去集训半个小时,到7点钟就开始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开始一天的任务。
有一个队长和一个班长,以及两个机动组成员,是待在地下车库的办公室,等待物业公司的电话,一般电话都是响个不停,有很多他们必须要立刻去完成的任务。
晚上7点的时候是日班跟夜班的交班,交班完以后他们要回到地下车库,继续集训半个小时。
所以其实他们一天的上班时间是从6点半到7点半,长达13个小时。在这样的一天结束以后,大部分人都精疲力尽。他们走回宿舍就给自己简单地做一些吃的,然后睡觉前大约有两个小时玩一下手机或者喝酒、聊天,就打发过去了。
虽然他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但是大部分人跟这个城市其实是没有发生什么关系的,因为一年到头,一周七天,他们的吃喝、工作、购物与休憩都发生在这个封闭小区里。
我认识一个保安,他已经来了三年了,他在三年当中只去过一次外滩,其他时间就是很偶尔地会跟同事在这个小区门口的小饭店里面聚餐,或者是冬天会去一次洗浴中心洗澡。
自从保安服务外包以后,贪腐现象其实更容易发生在这个系统中了,下面是有时候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保安公司为了拿下这个合同,它必须要贿赂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要签一个这么大金额的合同,它是需要业主委员会来批准的,它有时候就需要贿赂业主委员会。
保安公司赚的是保安每个人工资的差价,但项目负责人时常会虚构一些保安的名单,我称之为“幽灵”保安。举个例子,他们告诉物业公司有40个保安,实际只雇佣36个,而其中4个幽灵保安的工资就被私吞了。物业公司里的某些人也可以从中分到一份,便会默许这件事。业主付了物业费,却没有得到承诺的人数和服务,而那些幽灵保安的工作量却转移到保安的身上。
保安一天忙13个小时,但绝大部分工作其实是与安全无关的杂活。譬如检查外来车辆,不让他们进来蹭小区里的停车位;锁住违规停车车辆轮胎,让他们来交罚款;维护小区设施,报修损坏的设施;不让流浪汉出现在小区里;一周三次要驱逐那些群租客——这是一个由居委会牵头的很重要的项目;每天要将所有的共享单车挪出小区;清理水坑、清理建筑和装修垃圾……
当我跟业主交谈的时候,我发现业主也是希望保安能够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维护小区的设施,另外一方面就是保证只有业主才能享用小区里的资源,比如停车位。
什么是危险?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些中产阶级和中上产阶级业主到底为什么需要保安?他们到底在恐惧什么?对他们而言,什么算是危险?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个巨变,很多家庭的财富都是从那以后才开始积累的。有学者就提出说很难定义中国的中产阶级和中上产阶级,因为他们形成的时间太短了,他们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职业类型,甚至收入水平互相之间差异很大。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有房子。
中国多数城市家庭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在房子上面,很多家庭的阶级跃层也是通过房产投资。有学者就提出,当你的“阶层突然向上移”的时候,更可能会增加你的“潜在受害感”和“易受伤害感”。
由于中产阶级整个阶层很新,他们就天然地很容易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危险呢?小概率发生的暴力犯罪确实是危险的,但是可能威胁到他们经济地位的东西也同样是危险的。
什么东西最容易威胁到他们的经济地位呢?那就是房价的涨跌。
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上产阶级业主特别厌恶那些社会经济意义上的“他者”,譬如那些可能给小区的设施造成负担、破坏阶层同质性、并搞坏小区名声的群租客。
比起小概率发生的暴力罪犯,业主长期没有安全感的是资产的贬值或者房价涨幅落后。而保安的存在除了防范犯罪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是保卫房价。
因此,其他国家保安一般都培训擒拿格斗,并配备棍子、防身喷雾、手枪等工具,但中国多数小区的保安不受这方面培训,不准携带任何防身武器。他们的角色更是打理整个小区的杂役。
年轻、强壮、男性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保安的招聘广告没有,绝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条都是年龄,譬如左边那个是20到40岁之间,右边是35岁以下。第二条就是身高,左边是1米65以上,右边是1米75以上。
其他的像学历、性格、有无工作经验、有无犯罪记录等等,一般不太会出现在招聘上,或者是往后靠的。像左边那个还写了,首先你必须是一个男人,右边那个没有写不代表它不是招聘男生,而是它觉得这是默认的,根本就不需要写出来。
为什么保安行业会这么喜欢年轻强壮的男性保安呢?我们先分开看一下。
说到男性,保安行业是为数不多的面向男性就业的一个服务业,虽然也有女性保安,但是这个数量和比例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以大地为例,在住户搬进去以前,它曾经许诺会在那些楼的大堂里安排一个保安,但是实际搬进去,过了许多年以后,它安排的是一个楼管。那些楼管通常由50多岁的女性来担任的,她们也穿着制服,像门卫一样坐在那,她们的工作跟保安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那些业主就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我和一个业主交谈以后他对我说,这是物业在用更廉价的劳力替代品忽悠我们。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因为50多岁的女性,她如果没有其他工作经历、学历等等加持,她在就业市场上确实是最弱势的,报酬也是最低的。
所以那些业主不满,不是因为觉得一个楼管不能做到本来一个门卫要做的事情,他们介意的是用更便宜的女性楼管来代替更贵的男性保安。
我们看年轻,在大地保安团队里面,年龄大多数是45岁以上。那个保安队长就把那些年纪大的全安排做夜班,希望夜色能够掩盖他们的衰老,业主跟物业公司就不会发现。但是那个物业经理还是发现了,就很生气,要求他们替换掉。
有个保安公司的区域经理就跟我抱怨,他说如果大地的物业公司可以付更多的钱的话,他们当然可以雇那些更年轻的保安了,就像他们在其他小区做的那样。
我也是到那天才知道,这家保安公司提供三个不同的收费标准,而这些收费标准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年龄。最贵的这一档是小于35岁,中间那一档是35到45岁,最便宜的那一档是大于45岁。因为大地的物业公司付的是最便宜的那一档,所以给它提供的都是45岁甚至50岁以上的保安。
虽然我可以理解全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是偏爱年轻人的,但是保安行业对年龄问题可以说是特别的痴迷,只要你年轻,这个行业会给你很多的机会,不管你其他方面是不是适合。
比如之前24岁的保安小强辞职回老家,队长承诺会让他当班长,把他叫了回来。但小强性格不太自信,说话结巴,缺乏和人沟通的技巧,让他指挥20个来自各个省份年纪比他大的男性其实很为难。
说到强壮,保安队长他自己身高1米88,200多斤,那个体型远远超过中国平均男性的体型,他以前其实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当了一年保安以后就迅速被提拔了。我跟他聊过,他曾经还因为打架斗殴进过派出所。
他跟我说,他在招人的时候也是很看重身高和外形,原因是如果他们看上去又高又帅,业主当然高兴了,然后物业经理也会高兴。
为什么年轻强壮的身体在保安行业会备受青睐呢?稀缺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我们要放到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中去看。大家都知道,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一直在增加,并且从2014年开始,流动人口的数量到达顶峰以后就开始逐年下降了,流动人口一直都是城市里廉价劳力的一个储备池。
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强壮的问题,通常除了基因原因,它还意味着一个家庭更多的投入。那些保安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以及一些比较落后地区相对贫困的家庭,这意味着他们如果童年时营养不那么好,整体的身材就是偏瘦小的。
所以对于一个正在逐步老龄化的社会来说,年轻强壮的身体在流动人口当中,正在变得越来越昂贵,越来越稀缺。
炫耀性消费
社会学家凡勃伦曾介绍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这是指一种努力获得并展示昂贵珍稀的物品,以向他人彰显自己财富与地位的行为。后来这个物品不仅仅是指一个商品,它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服务,甚至身体。
炫耀性消费的一个核心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大家想,保安做的事情,除了安全以外大部分都是打杂的。在保安出现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谁来做呢?是小区业主自己。
在最开始有保安的小区,业主可以使唤保安做各种打杂的事情,这个时候业主是很尊贵的。但是现在保安逐渐成了所有小区的基础配置了,所以这些中上产阶级的业主,他没有办法通过保安来标榜自己的身份,这时候他们就追求一些更加特别的更加稀缺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其他的阶层。在这个案例当中就是那些年轻强壮的男性身体,因为它很难获得。
保安站在小区门口,他是业主和访客最先看见的一个目标,就好像是小区内豪华的会所或者是维护良好的草坪,保安的外形和举止经常代表这个小区的品位。
如果是一对外形特别好又很帅气的保安,通常对这个小区的房价是有利的。如果保安的形象很糟糕,服务很糟糕,就跟物业的服务很糟糕一样的,有时候也是会影响房价的。既然房子是上海家庭的最重要投资,没人希望因为任何原因贬值。
有些人提出说,男性年轻强壮其实也意味着更有能力阻止犯罪和保护业主。是不是这样呢?也可以说这样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放到一个环境当中去讨论。
一是中国城市的犯罪率比较低。其次,随着安全科技的发展,越是那些中产阶级、中上产阶级的小区,就有更强的科技来保护。譬如玉林,它进大门需要刷门卡,进那个楼要刷卡,进电梯要刷梯进卡,而且只能到那层楼。它还有可视的门铃,有各种各样的监控。
还有一点可能大家不知道,那就是保安公司经常是不允许保安去跟歹徒搏斗的,他们会屡次提醒保安,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保安负伤或者死亡,这个赔偿金是要保安公司付的,但保安公司它每个项目的利润是很微薄的,它不希望承担这个风险。所以保安主要的工作就是坐在那儿,看是否有一些异常情况,然后报警。
对于保安来说,强壮年轻可能确实更有威慑力,但是其他的东西也很重要,譬如他的反应能力,他的责任心,他的经验,他的沟通能力等等。
因此许多中上产阶级业主执着于年轻强壮的身体,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保安能更好的保护他们。更重要的是,一群健壮但顺从的年轻男性身体更能显示业主的财富与地位。换言之呢,他们其实表达了炫耀性消费的需求。同时,还暗含一层意思,保安的身体而非服务,成了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以恐惧之名
说到炫耀性消费,它在许多社会中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对炫耀性消费的迷恋,源自于这个人的消极人格特质,譬如浪费、肤浅、虚荣,而炫耀性消费在社会中流行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但如果炫耀性消费在道德上是令人反感的,为什么这种行为在全世界仍然很流行呢?有一个学者就提出说,某些道德价值观可以合理化这种炫耀性消费,也就是说如果你给炫耀性消费附加了某些有关群体生存境况的道德价值观的话,就可以使这种炫耀性消费的行为变得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受欢迎的。
在这个案例中有什么样道德价值观呢?我认为是恐惧感。1992年的时候,美国有一部电影叫《Candy Man》,它的主角是一个中产阶级白人,然后那个可怕的东西是一个像黑人的形象。
有学者就从这部电影开始研究了美国各种各样的恐怖片,他看过所有恐怖片以后发现,绝大多数恐怖片里害怕的主角都是中产阶级白人,他们要不在自己家里,要不是开车去小木屋度假,然后就遇到了可怕的事情。
这个从商业逻辑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部分走进电影院去看恐怖片的,可能都是这样的中产阶级白人,为了让他们更有代入感,就设置了这样的主角。
但是有个学者叫Humphrey,他就提出来说,那其实意味着恐惧成了一种财产,两者就捆绑了,它会被自动授予给房产主人和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流浪汉,你是没有房产的底层人士,你是没有资格恐惧的,或者说你的恐惧不会被人看见,不会有人关心。
我们说起恐惧感,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消极的、负面的、被动的情绪,大家都避之不及,但是从理论上讲它其实也可能是一种权利,它甚至有时候是有利于某些群体内部的团结的。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就说,在一个对上帝、阶级、国家和进步的信任和信仰已基本消失的年代,共同恐惧已经被证明是人类仅剩的能通过矛盾来制造新联系的资源了。
大家都知道中产阶级形成的时间很短,他们之间共享的东西很少,恐惧感是少数他们能够共享的东西之一,甚至可以称之为文化资本。业主不太会说我想要更多保安是因为我想抬高房价,我想体现我的身份地位,业主只会说我想更多保安是因为我觉得不安全。
他们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脆弱的恐惧的担忧的角色当中,去合理化这样一种炫耀性消费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不是真正源自于对小概率犯罪的一个恐惧,很大程度上它是源于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他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没有安全感。
我如果跟业主坐下来聊恐惧的话,我们可以聊很长时间,他们会跟我讲,他们会很害怕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社区犯罪、小孩拐卖、转基因等等。如果我去问一个保安,你害怕什么?我通常是得不到答案的。
保安们似乎从来没有准备好要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默认了他们是没有资格恐惧的。但是每个人都有恐惧,恐惧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你否认了一个人的恐惧,就相当于否认了这个人的人性。
保安和其他主要面向男性的行业,譬如建筑工人、工厂工人,不同,因为保安经常需要与人(主要是当地人)互动。如果我问保安,你工作中害怕什么,得不到回答的话,我会换一个问题,你工作中讨厌什么?他们会告诉我,讨厌跟业主打交道。
在我刚去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50多岁的保安他是值夜班的,小区装了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以后,那些没有交月费、季费的车就停不进去,那个业主就要求保安帮他开门,但是保安遵守物业公司的规定他是不能开的,那个业主就很生气,就从车上下来把那个保安打了,打伤了以后就送去了医院。
后来每次说到这个事情,那些保安就开玩笑说:这个小区里面没有危险的罪犯,只有危险的业主。
这些保安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其实是在这个城市中社会地位最低的,在小区里面,他们也是在小区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所有业主、物业的工作人员和居委会等公职人员,都可以随意使唤他们。在我的观察中,有些业主在和他们互动时不太尊重,有时还可能存在歧视。
即便保安是为了城市业主的恐惧而存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恐惧,譬如说:个人的尊严受损、个人的前途、家人的生存,患病和老年后的保障,这些都是没有的。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个保安的小故事,有一个43岁的来自江西的保安,他被上海的媒体报道过。为什么?因为他经常捡到小区业主的遗落物品然后上交,比如钱包、电脑,就好像好事都给他碰上了。他还撞见过晚上偷电瓶车的,也立了功。因为他身材比较瘦小,年龄也超了,他就没有被提拔,但是他已经是作为一个道德模范了,一直被宣传。
一到冬天的晚上,值夜班的保安大部分都想偷懒,因为外面很冷,而且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躲在岗亭里不想出去巡逻,但是这个保安他一整个晚上都马不停蹄地巡逻。
有一天我提出想跟他一起巡逻,他答应了,我们出去以后,我发现他一手拿个塑料袋,一手拿个手电筒,一直在地上找东西。我问他找什么?他说捡钱。
我后来才知道,鼓励他或者说让他一直巡逻的动力,就是捡小区里别人掉的零钱。因为这个小区很大,六七万人,人口很多的话,他每天晚上都有收获,能减到一块的、五毛的,有时候运气好能捡到一百块,所以他一个月少的能捡到小几百,多的能捡到上千,他就用这个钱买烟还有寄回老家。
当媒体报道他的时候,会把他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个人欲望的,就是为了小区业主的利益而存在的一个道德模范,但其实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跟我们一样,他是拿着非常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打着一份工的普通人。
就像我问过保安,如果发生谋杀案,他们会不会挺身而出,有人回答我:“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保安。” 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恐惧、欲望和抱负,他们也希望过更好的生活,并免于恐惧。
今天由于时间原因,只是分享了我这项研究的其中一个方面。小区保安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的,或者打过交道的,希望今天这个分享可以让我们不再把他们当成隐形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