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于米米曾在成都、北京和纽约举办过的沙龙活动“当消费主义遇见女权”的内容记录
西方的女权主义广告早已成为一种潮流,他们甚至发明出一个新单词:”femertizing“,这是女权主义”feminism“和广告”advertising“的合体,专指女权式营销。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之前在纽约地铁里看到的两个广告:一个是女性内衣广告,它没有使用魔鬼身材的年轻模特,而是展现了各种体型的普通女性,有生育过后的、因衰老而松弛的,瘦的和胖的,而且都没有露脸。还有一个是化妆品广告,其中有中老年的女性出镜,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
这些类似的“女权主义”风格的广告起到了帮助女性的作用吗?它们有启发或提高女性权益的意识吗?它们的问题和局限性又在哪里?
现场的观众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趋势,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像又陷入了消费主义的另一个套路,女性刚推翻了身上的一些标签和定义,又被强加了另外一些。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广告火起来的时候,虽然收获了压倒性的好评,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顾映映写的批评文章《SK-II,一瓶破向独立自信的脏水》,文章指出广告所呈现出来的氛围和女性形象是压抑而负面的,而挖掘她们的痛苦来吸引眼球,作为商业广告的卖点,则涉嫌了剥削。作者吐槽说,年轻女孩看了那个广告其实只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我绝对不要去当“剩女”,因为她们看上去太惨了。
我曾经也研究过“剩女”议题,采访过二十多个单身女性,对这个群体还算了解。我认为广告半部分女性在陈述各自的经历和家庭矛盾时还算真诚,但结尾的时候,当这些女性们去了相亲角,展示了她们漂亮自信的照片,获得了父母的理解,然后一家人就变得和乐融融,这个落脚点让我觉得消费主义的虚伪一下子就露了馅。
“剩女”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整个政治、文化、经济的共同作用。简单来说,现代女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崛起后,面临传统父权制社会和家庭结构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一方面缺乏议价权,一方面又不愿意妥协自己的权利进入婚姻。它的根源是性别不平等,而不是父母和女儿两代人之间观念上的矛盾那么简单。
性别不平等影响到的不止是女性的婚育,也损害了我们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权益。对社会学有涉猎的人应该理解,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是没法依靠女性个体们去“自立自强”来解决的,也没法靠哪几个家庭的父母的“进步开明”去解决,因为无论他们多么想得开,最后都会被这个社会给打脸。个体的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有多大程度上的特权,但总的来说这对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没什么作用。
“剩女”其实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她们恰好就是最独立自主的女性代表,但她们遭遇了什么呢?这个社会依然贬低他们的价值,把她们污名化成“剩下”的人,然后男性依然要求女性牺牲自我,去扮演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她们不接受就很难步入婚姻,进而在这个社会被边缘化。这种困境可以靠搞好亲子关系来解决吗?这是典型的社会问题被转嫁成了家庭内部矛盾,被转嫁成了个体责任,这种鸡贼的转嫁在中国非常常见。
我们理解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化妆品品牌,它没有义务去解决社会问题,但是既然你的广告涉嫌利用了这个群体,我们指出它的迷惑性和虚伪之处也是必须的。你会发现消费主义暗藏的逻辑闭环都是如此:你之所以在这个社会里感到困扰和焦虑,是因为你还不够强,不够好,不够美,但只要你够强够好够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后面顺理成章就是:你怎么才能变得更强更好更美呢?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产品,要消费。
但经过了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消费主义乃至资本主义给人类创造的最大的虚假承诺。它也给女性提供了解放的幻觉,让我们以为掌握了经济能力和消费能力,就可以改变性别不平等的处境。
我喜欢直接把消费主义和奶头乐划上等号,因为它是一条可以快速反馈快乐给我们的捷径,却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的、重要的问题上转移。毕竟,比起告诉你女性要像男性一样在职场上辛苦打拼,甚至要比男性付出更多代价去平衡事业和家庭,还要冒着被性骚扰,生育期间被淘汰的风险,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事实,告诉你靠穿衣打扮就可以在职场平步青云更美好,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些真实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消费主义文化里所鼓吹的更强更好更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必然又会反过来压迫女性,强化女性对不完美的焦虑,形成对她们的变相规训和压迫。
也有观众提到,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也确实大大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毕竟曾经女性连走出家门工作的能力也没有,更不要提独立的经济能力了。这点我是认同的,而且你会发觉,历史上女权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我们先按下不表。但这里有两个点可以供大家继续思考:
第一,资本主义乃至消费主义解放的只会是一部分特权阶级的女性,而没有特权的女性(例如一生下来就没有足够的教育、医疗健康等资源,没有大城市的成长环境的女孩),因为其经济能力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容易沦为被剥削者。
第二,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里,即便特权阶级的女性仍然无法独善其身。因为性别不平等问题是贯穿阶层的,各个阶层的女性在婚姻和职场上遇到的困境是相似的。举个最极端的例子,一个中产女白领也会在打车的过程中遭遇性暴力侵害。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人休戚相关,不是说你混得好,就可以幸免于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社会,关注他人命运,哪怕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权益。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给大家补充一些消费主义的历史背景知识:
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来说,消费主义的根源是产能过剩。在工业革命之前,其实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状态,生产力底下导致产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社会发展被大大限制。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兴起,加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得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了“供过于求”的状态。如果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办法消耗,资本就没有办法循环和积累,经济就没有动力继续发展。因此,从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之后,资本主义便催生出来了消费主义和一整套的消费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道德和审美观念——它解放了我们无穷的欲望,鼓励我们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崇尚“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
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是诸多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代媒体在传播与建构消费文化的过程中却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当时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大众传媒的覆盖等等。
另外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国家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20世纪初的时候,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乐观的,毕竟还是一个资本主义田园时代,人们对自由市场有对神一样的迷信, 认为它拥有无所不能的自我调节机能,不会存在“非自愿的失业”,也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声称“生产自动创造需求”。
但是后来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30、4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随后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重创。为了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出的药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鼓励消费、增加投资,通过增加需求去促进经济增长,这也为后来的消费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我们可以把凯恩斯主义理解为国家宏观调控,除了政府干预经济之外,还主张建立福利国家政策,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并对工人阶级赋权。这对同时期的女权理念也有影响,这里我们先略过。
反观中国的发展,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相比西方国家走过的近一百年历程,我们从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只用了三四十年而已。我父母那一代人的生活富足标准还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我这一代成年的时候,就已经物质大丰富,变成了“有车有房”。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也天差地别,他们曾经崇尚节俭,而我们就已经以消费为美德了。因为你不消费,四舍五入一下就等于不爱国——不支援国家经济发展。
在界面的文章《消费主义在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中提到,中国消费主义的流行是在90年中期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而消费主义最明显的增长发生在1997年之后。那个时候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受到很大的挑战,从而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与内需中,我们过分倚重投资与出口,忽略了内需(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仅仅将劳动者作为生产者来培养,而忽略了对他们消费力的培育。因此一旦国际经济波动,出口萎缩,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那之后,内需不足的问题同样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这在政治层面上促成了消费主义的进一步流行。
文章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说在谈论中国消费主义成因时,“国家让渡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国家默认消费主义的兴起,其实是在用居民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来换取其政治权利的让渡。“崛起中的消费主义其直接功能是容纳和消解日常生活的焦虑,以便将集体关注导向消费欲望。”也就是说,之所以国家鼓励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除了要驱动经济增长之外,也是为了获得新的政治合法性以维护政治稳定。
为什么消费主义在中国特别严重?
在这里我省略了讨论“是否消费主义在中国就比其他国家严重”的问题,而直接断定“中国特别严重”,可能会产生偏颇。因为时间和篇幅有限,大家可以保持质疑,并自行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数据。我只能说,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消费主义在中国确实更严重,严重之处在它成为了一种单一的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讨论到的几个原因:
- 中国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世俗文化背景,加上非常“接地气”的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崇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对比美国清教徒的保守节制和基督教的文化中崇尚精神生活的传统,会对消费主义形成抗衡。)
- 民间长久以来的去政治化的语境,公民社会基础的薄弱和公民教育的缺失,导致普通人缺乏健康的公共生活,也没有以公民身份诉求权利的经验,因此更容易诉诸于消费主义。
- 国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权力和资本的高度苟合,为消费主义的肆虐开辟好了战场,而缺乏实权的公民几乎无力抗衡。
- 中国发展得太快,面对社会巨变人们并没有足够的准备。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 经济发展快、竞争激烈,但政治权利低、社会保障差所形成的高焦虑形社会,需要用消费消解焦虑。因为消费主义有即时满足的特点,可能比任何解决问题的方式都要更快地起到安慰作用。
这里我们也谈到,一个人如果长期习惯了消费主义的奶头乐,可能会丧失长线作战的毅力和能力。例如,如果一个女孩习惯了把每个月挣的钱拿去买包而不是储蓄和理财,可能会失去投资、买房或是学习深造的资本,而这些才是影响人生质量的关键。
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吗?为什么?
1. 女性本来就是营销的主要目标,因为女性担任着家庭中采购的职责,她们往往要为全家人买东西,而女性也要孕育下一代,影响她们等于发掘更多的消费市场。
2.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视社会价值(学历、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等)的历史,女性的身体价值(长相,身材,年龄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视,而消费主义就是以身体价值为核心的,因为只有把身体当做你的价值,才能更方便地释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无穷的消费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去投资自己的身体。
3. 历史遗留问题。女性长期被物化,缺乏主体性,使得她们更容易把自己的价值和消费带来的物质和符号价值联系在一起。
4. 消费品具有社交价值,物质变成了代表阶级和行为准则的符号,借消费拥有更多的物质,是女性人际交往的重要的媒介。为什么女孩喜欢晒口红和买到的各种东西,而男性却很少?因为在社会中真正占据了资源和特权的主体并不需要媒介来进行社交。
5. 成长在一个缺乏支持的家庭和社会中,女性的匮乏感,低自尊和低安全感作祟,她们常常需要模拟马斯洛金字塔的上层需要—获得尊重,被爱,自我实现等等,消费是模拟出这些上层需求的最简单方式。(例如要求男性用为其购物和刷卡来示爱)
6. 女性的欲求长期被压抑和忽视,而她们解放欲望的诉求和消费主义的主张重合。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的一点的是,虽然这个问题的预设是“女性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这也许是事实,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认识不正义”,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为什么女权容易被消费主义利用呢?
我们之前提到,女权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乃至消费主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西方最开始的妇女运动就是从资本主义革命中诞生的,资本主义不但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又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且妇女运动首先也是由资产阶级妇女开始发起的,因为她们是掌握了资源和知识的女性,是首先觉醒的一部分人,然后才是无产阶级妇女。当时的贵族妇女和资产阶级妇女,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举办沙龙,平时讨论文学艺术,革命的时候就讨论一些社会问题。
法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一直是个盛产革命的国家,也是女权主义的起源地。大家应该都看过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吧,画面构图的中心就是一个高举国旗的妇女形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很多妇女和男人们一起参加革命,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女权主义也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然后发展到英国和北欧,接着在美国壮大,最后遍及了西方社会。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由于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很大程度上拉近了男女的力量和技能差距,大量女性进入进入工厂变成劳动者,拥有了经济能力和相应的社会地位。
其次,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取得胜利,为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要知道,曾经资本主义也代表着最人类先进的制度与思想,解放了无数被封建制度和文化压迫的人。那些相继在英国、法国、美国爆发的革命战争,扫荡了封建势力,为妇女们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最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也为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虽然那时的人权并不包含女性的权利——但也启发了资产阶级妇女们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经验和目标是部分一致的。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觉得这是个非常伟大的社会理论。资本的累积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它野蛮生长的力量会拆毁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妇女节谈消费主义:积极的局限,局限的积极》这篇文章里提到,晚期资本主义不但乐于解构男权家庭这个对生产关系已经不怎么适应(也妨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单位,也乐于消灭捆绑在其上的男权宗族的意识形态。它通过解构原有的社会结构,为个体赋权,进一步挖掘出了女性的生产力和消费力。
所以,如果你是个相信资本主义的人,那么你多半会相信资本主义会解放每一个人,会赋权每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它爱这些人,而是因为它要彻底释放(或者彻底剥削)他们的生产力和消费力。
而这正是中国女权主义者面临的困境。中国长期去政治化的民间社会文化和群众基础,难以孕育健康的女权主义运动,导致女权不断诉诸消费主义,也被消费主义绑架和利用,造成了“女权主义是一门生意”的公共印象。
而另一方面,现代的资本同样也在积极寻求女权的价值观的包装。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的那样,纯粹的经济利益不足以改变历史走向,也不是人们行动的最重要动机,因为个人主义的诱因无法说服大众一同放弃原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想要产生普遍的影响并促成社会变迁,需要精神和魅力,以便让人相信无意义的资本累积是为了追求更崇高的道德价值。——而女权则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为什么女权最终无法指望通过消费主义或资本主义来达到目标?
除了之前反复提到过的,落脚于解放个人欲望的消费主义无法实现女权的推动社会结构更加平等的诉求外,我还想补充一些看法。
说简单粗暴点,消费主义不但解决不了女权的问题,消费主义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自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连生产都不是为了满足需求,是需求为了满足生产而存在,需求本身是被消费主义构建出来的,是虚伪的。所以消费主义自身可以产生一个骗局的闭环:卖方构建需求——卖方生产和营销符合这种需求的产品——买方消费产品以便满足被卖方构建的需求。这个闭环根本不需要去解决它外部的任何问题,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资本本身能够继续存活、积累下去。
其实讨论资本是有利于女性解放还是不利于,是支持女权还是反对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资本的本性。资本如果是一个人的话,相信我们都是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因为他永远是一个缺乏原则,见风使舵的人。资本永远不是颠覆性的,它会为颠覆大众而付出代价,所以资本顺应大众,它是利用和讨好性格的,而且有自我矛盾性,它不会因认同你的价值观而选择为你背书,只是纯粹因为你身上有利可图。因为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利润点是不同的,所以他可以具备好几张面孔,以便同时讨好男权(强权主义者)和女权(平等主义者),尤其在是大数据和算法出现之后,这种精准的定向投喂就更加方便高效了。
所以在我们现代社会里,你会发现消费主义、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男权是高度同构的。从这一点来说,女权主义与之分道扬镳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们如何抵抗消费主义?
现代社会里消费主义已无孔不入,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还没被商品化了。可以想见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人类历史中,只要经济还要发展,它就还将继续壮大,起码我完全看不到它偃旗息鼓的可能。
我并不是反对大家消费,去过一种禁欲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所以我也不宣扬断舍离之类的具体实践。而是我提倡大家对这个环境,这个时代,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有更多的觉察跟反思。拒绝随波逐流、躺平任操,要尽力去坚定我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这也有助于我们将命运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此,我简单地总结四点,作为个人抵抗消费主义的建议送给大家:
第一,不要让消费成为你一切问题的答案。虽然消费主义总爱这样承诺你,但人生中真正的困难,生命里真正重要的追问,从来都不是消费能够解决的。
第二,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成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多去建立人和人的连接,而不是人和物的关系。
第三,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物质不可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匮乏,人需要精神追求。欲望的快感转瞬即逝,人需要意义来获得长久的满足,而那往往是一条苦路。
第四,拒绝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人的终极需求是被他人需要,人的终极价值是给予,是为社会、为人类创造价值。那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会失去自我,Ta反而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赋权(甚至包括经济上的赋权)。
谢谢大家参与这次的活动。祝愿我们有一个充满热爱和意义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