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十大学生腔

作者:邱志杰

到今年为止我在美术学院教书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见了本系、外系、本校、外校、国内、国外,各种学生习作、毕业创作,可谓无数。这过程中,难免一再见到面貌相似者,难免从感性层面,慢慢发觉:青年艺术家们经常有着某种套路。这种套路或面貌,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实还算属于学生作业中比较认真、比较抢眼者。但同时,这也是典型的青春写作的产物,明显有其不足,和当今伟大艺术家们的关怀与成就明显存在距离,所以,我试着把这些感性的积累分类,归纳为十大“学生腔”。我的用意不是嘲讽,而是希望逼得大家没有偷懒的路可以走。希望同学们从这里出发,勇敢的出走,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和成就。

1,琥珀
年轻人误以为创作是自我表现,而年轻人拥有的经验大多数是青春故事和童年记忆。于是要自我表现,采集这些生活经验的碎片也就顺理成章。封存、储存、收纳、冻结各种杂七杂八的记忆,同时视觉上又可视,琥珀显然是理想的办法。用树脂、冰块代替道理一样。用抽屉装满记忆不加封闭,或者用蜡或者水泥封存杂物,视觉上只能见到局部,略逊一点,但基本路数一致。这些做法,是私人日记的一种碎片形式。它是另一种版本的Facebook上的“时间线”。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活得理直气壮,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值得记载下来,并热衷于暴露给观众,这种权利我不敢反对。但需要想一想的是为什么你的生活碎片是艺术而别人的不是?
这样的作品,每年各校毕业展上出产很均匀,产量保证在5件左右。有的年份撞邪,会高达二位数。

2,火车意象
想象一下这样的录像画面:火车轰隆轰隆的开着,窗外树影急速掠过,抬头看空中的电线分分合合,镜头摇下来,铁轨分开,交合。镜头摇进车窗里面,速度忽然变慢,失神的脸孔,太阳的光斑在人脸和座椅靠背之间浮动。镜头又摇向窗外……这样的画面你是不是有点眼熟?少年的满腹心事,在这样的画面立面凝固为公式。文学青年情感丰富而旅行经验却还有限,所以一次旅行很容易被夸大为人生隐喻。上车下车,来者如潮去者如烟,车上不断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少年生出鸿爪雪泥的空漠之叹。问题是,其实不止是你,几乎每一个敏感并爱好诗歌和散文的青年都起码一次构想过或做过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画面如果再配合上无坚不摧的实验电影三板斧:光斑划痕、频闪加噪音,逼格就更高了。这里面噪音要带上电流效果,可以适当考虑混入心跳和呼吸-打鼾的身体要素。要显得空灵,一两声清亮的钢琴勉强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担心直奔黑白太没节操了,那么调色也是必要的,调色的原则请参考手机中的图片加工程序中的“冲印”“岁月”“鉻黄”效果,以褪色和苍白为正宗,千万别忘了加上暗角。如果想要显得纠结—嗑药感—甚至于失忆,那么截取录像片段,切碎,不断地重复、闪回。偶尔的静音加慢动作表示断片……这些都是标准语法,不用就不叫情怀党。这样的动态画面,因为语法成熟,单独看其实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连看每次10个类似的录像,又连续看了20年,其效果就等同于夜店里面充当聊天背景的片花了。
顺便说一句,长期沉湎于这种感觉,做这样东西的人,有自杀倾向。

3,软材料做硬物,硬材料做软物
这种做法成为风尚,不应该完全怨达利那张钟表在树枝上流淌成面饼的名画--顺便说一声,这张画的装置版本出现在威尼斯数十个小店的橱窗里。但凡人们要表示自己志向不烦,趣味奇诡,对事物别有看法,同时制造出来的产品又要轻体量、好收纳、有趣味,找一些软材料来翻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总是一个好选择。理想的材料是硅胶,其它如橡胶、透明菲林、纸、填充物料的布包等都是可选的。被翻制的对象最多的是桌子、椅子和床,桌面的办公用品特别是电脑,最夸张的则是复制整个房子。这个做法的偷懒之处是:选择一种材料,就可以复制整个生活环境,一个一个东西做下去,不需要多动脑子。而硬的东西变成软塌塌的,或者软的东西变得硬梆梆还能凝固稍纵即逝的动态,这总归能保证某种异样感。特别是,拥有一种工艺上的奇特感的话,在商业上是相当有保证的。它的致命弱点是,大多数工艺品生产厂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商机。所以,橱窗里到处是木头削出来的衣服,精致程度让人无地自容。

4,新物古纹和古物新纹
景德镇有非常成熟的帮各地美院学生做毕业创作的产业。据说美院学生一过去,脱下身上的牛仔裤或背上的背包,交给小作坊,翻成瓷坯,一群村姑扑上去画青花图案。拿回学校,往地上一摆,碎掉的那一件,把碎片就势摆在周边,一件毕业创作就出炉了。因为显得有工作量,不小心还会得高分。
学生们的想法来自中国当代艺术中已经严重固化的二元并置公式。传统加现代,西方加东方。所以,青花纹样的理想覆盖表面,是可口可乐瓶、电脑、麦当劳餐盒,当然,别忘了杜尚的小便池--这是新物品古代纹理——反过来,当然是古代物品铺装新时代纹理:青铜器纹样可以是电路板,龙袍的纹路最好是魂斗罗。总之,掌握了公式之后,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
在我的课堂上,哪个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会被我嘲笑一下,哀求他不要让我这么没有面子。如果居然是企图把青花纹样或大红被面图案放在毛主席像上面,那就会被我辱骂。

5,都市山水
沿着古今相加的这条不思不想之路,目光聚焦到城市化问题,很容易就到达“都市山水”这个画面。粗看都是云雾缭绕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首重但不限于宋画。除了水墨之外,浅绛、青绿、金碧山水都可以考虑。再仔细一看细部,则一定是建筑工地、塔吊、烂尾楼、钉子户,当然还必须有里立交桥和车来人往。总的来说,是疯狂建设的“拆那”中国加宋画意境。它明摆着的潜台词是:宋画中伟大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如今被疯狂发展摧毁了啊故园何处啊梦碎了啊痛心疾首啊我要批判这种发展主义的疯狂啊啊啊啊!这套套话,老外听得懂记者们听得懂小确幸们听得懂,他真正的潜台词是:虽然我非常非常有批判性,但是我在视觉上是拥有宋画的美感的,而且我拥有PS和AE的硕大工作量。所以我是社会性和美感的平衡点,所以不买我买谁?几年来,这条路数大行其是,左算计无心策展人右忽悠无脑收藏家,但其主要杀伤对象是被题材决定论的门板夹过的大众媒体文艺版面的后脑勺。其实其中国形象的古典和现代模版严格按照西方主流媒体所提供的视角而定做,连质朴而文艺的美术馆义工们向小朋友们解释这样的作品有时都会因不好意思而扭伤舌头。

6经典名作现代版
再把传统加现代的二元思维套用一次,这次套套美术史,Duang! 经典名作的现代版毫不意外地出场了。靠着一张经典名作了,显得已经在美术史的“文脉”里面干活了,艺术性得到了安全保障。对于熟悉美术史的观众来说,这种做法是能够引发会心一笑的。装入了现代生活内容之后,又有相当的趣味性,抄录生后内容的简单动作,因为在经典画面的框架里面,产生一种富有“文化针对性”的错觉。幽默,而且容得下化妆、摆拍、PS、画画等巨大工作量,保证了市场前景。这个办法好啊,所以大家一窝蜂地上。要装进现代内容,最好是构图复杂的人多的画面,所以,在中国被糟蹋得最厉害的肯定是《清明上河图》,接下来才是《韩熙载夜宴图》。至于套进来的现代生活,当然,越日常俚俗越给力。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偷鸡摸狗,城管小贩,堵车骂街。纷杂世象杂陈时,别忘了工农兵学商白领民工老板愤青社会各阶层身份代表要齐备,才显出你的关怀和视野。别忘了画面要有人喝可乐看短信,才显出你的敏感。别忘了各大品牌的商标,大路货之外的小品牌才显出你的品味。这个套路不止当代艺术,连全国美展的参展者都很懂得玩弄了。我们的同学们熟悉美术史,看着四周尽有人这么做,这条路分外容易走上来,也分外容易死在这儿。
经典名作现代版这个路数有一个最低档的版本,在成名的当代艺术家中常见,我称之为“新媒体政治波普”。主要表现就是把经典革命叙事新媒体化。作品看上去是互动的,增强现实的,要编程的,要黑屋子的,第二人生的,但基本方式是堆砌中国政治符号。 在学生们中,由于毕业创作还是受到一定的政治管控,没能大面积滋长的,谢天谢地。

7 像素拼图
像素拼图是指用很多具体的形象,把每个形象当作一个像素来用,最终整体看来又是另一个形象。这本是设计领域常用的技术,源于印刷术中的网点。某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宣传片,便用全球各种族各色人等的脸部镜头拉伸变成球赛标志,小小花招,叫国人大呼其妙。电脑普及之后,首先是低像素的带齿锯的图片把“像素”的概念弄得深入人心。在photoshop之类图片处理软件流行之后,大家对像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放大到一定程度,所有的图像都是可以变成马赛克的。把每个像素不用颜色来画,而是用小石头来摆出来,就是古罗马那种镶嵌画了。把每个像素用一个人来代替,就是团体操阿里郎了——看起来像素拼图其实是独裁者的美学,独裁者高高在上,每个个体对他来说都只是一个像素,他看到的是全景的图案——如果不用小石头也不用人,而是停在中间,把每个像素用一个实物来代替,一张照片,锅碗瓢盆书包手机面包蔬菜饼干糖果书籍,这样的像素拼图,把近看的日常物暗中摁进一个图形里,逼它做一笔笔触,逼它成就一个文本。对的,千万像素所拼成的那个大图形,有时候是文本,当然还可以是一个商标,一张肖像,甚至于是一张名画,这样一来,更有卖相。实用的物品有来历有说法,拼成的图形有语义。比起无序地拼贴物品,或者只是用颜料描画图形,用实物当像素来拼图显得巧妙,难免广受欢迎。过分巧妙而受广欢迎,其实已经不再是秘密,于是成了一种貌似有想法的学生腔。就算你再辛苦一点,把实物摆出来的像素做成动画,工作量吓人,一样。

8 玩偶摆拍
玩偶具有巨大的影射能力,从各类黑白巫术到超现实主义者们,从曼雷到弗孔,形成了强大的玩偶摆拍传统。玩偶的叙事能力确实惊人,一个杂乱的场景,只要放进一个偶人,马上化腐朽为神奇,变出万千意境,成为情景装置。小伙伴们从小摆弄各类玩偶,和小玩意儿们之间感情深厚。做创作的时候,同学们资源有限,玩偶价格不贵,容易找到。肮脏破旧的还比新的更好用,有不详的凶灵效果。玩偶有好支配,适合在小空间里单兵操作。这种种优点,在学生们中形成了一脉不绝的玩偶摆拍派系。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以及画素描时用的木质骨节人都是好选择,芭比娃娃扒光了衣服尤其好用,橱窗中用的服装模特儿或者它的局部都同样狗血。摆拍的场景那就多了,家庭生活场景太接近于小时候的过家家。混个古诗词画意固然容易,摆个大型战争场面也不算难事。混进经典名作画面里面,混进都市山水里面,扮演一下中西古今二元冲突的承担者,那才是偶小志气大呢。

9,假装书法的抽象画和像素
书法是国粹中的国粹,这样的国粹要有效地加以败坏,无疑需要内行和外行一起努力。内行的败坏有两种,一种是中了日本少字数派的邪毒,用纸张的边框切割硕大的字,摇旗呐喊欢呼抽象绘画的文化侵略。走向绘画必定走向墨色变化乃至色彩,最后已经不再写字。另一种办法是书法的表演化,我说的不是用大拖把或者长头发写一些大字,这件事儿,自古的名家就用来博眼球,这也就罢了。但是表演的时候再加上材料的花招,诸如用脚印走个字啊用牛奶吹出个字啊用飞镖扎出个字啊想个办法让文字显影出来啦在身上晒出个字啦,通常就是绕个弯子让人看见各种材料形成的字体,字体再和书法史扯上一些关系——这就和那些从外部败坏书法的外行行径成功会师了。外行们都是捡一些树枝丢一些鞋带摆成书法,逼格最高的是用GPS路线纪录来写字以便新媒体和传统同吃——其实都不需要严格地成为字,看上去是一些扭来扭去的类书法线条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这种“类书法感”,有了这种感觉,你就可以一边接通“传统的重新阐释 ”一边接通市场了。

10,解放的身体
内心敏感丰富的人往往会向内走向私密呓语式的录像写作,但也可以因为某种特定的机缘,突然内心强大起来,成为表演者。这种表演往往由作者的身体来承担,无比丰富的内心要驱动身体来表达,可怜的孩子们!我们中华民族文字和理性成熟的早,付出的代价就是很早丧失了载歌载舞的能力。比起周边的少数民族,我们大汉族真的不会唱歌跳舞了。于是只好寻求别的传统,这个传统控制着我们同学们的青春的身体,其核心是流行的现代舞十大关键词:“挣扎”、“撕扯”、“崩溃”、“苏醒”、“挤压”、“相撞”、“绞缠”、“搓地”、“痉挛”、“自摸”。 至于那些行为艺术的经典花招,诸如包扎、泼墨、装睡、蒙眼之类,只是这具身体的外部设备。控制这些动作的是身体的解放叙事:假设身体被压抑被禁锢,努力挣脱搏斗后,精疲力尽崩溃,然后缓慢苏醒,迎来自由畅快。这个叙事本来动人,符合史诗结构,有斗争精神,结局还美满。但是成了公式,孩子们看多了这一套,身体一动起来就要撕扯痉挛,气质也慢慢变得神经质,这就不是解放,而是一种名叫解放的枷锁了。

其实还有一些小规模的结块现象:比如关注成长问题的叙事企图,走形式的社会调查和人群意见采样,甚至于关注流浪汉/制作帐篷这样一个话题,居然在一些学生身上存在,每一届都会出现。限于“十大”的指标,此处暂不声讨。
上述套路化现象,有时可以在成名的当代艺术家身上看到。我并不是斗胆骂同行们是学生腔。事实上,是因为这些当代艺术家的发明创造有了影响,才被学生们广泛模仿,以至于最终形成套路。我自己也有不少作品涉嫌这些套路。比如重复书写兰亭序,涉嫌“经典名作翻新”;“记忆考古”的水泥墩子,也涉嫌“琥珀”意象。我这么说,算不算一种找补,能不能带来一些安慰?

Share this pag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