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回顾历代帝王的人生,老年昏聩几乎是所有年纪大的皇帝的标配,这是为什么?
如果把原因简单的解释为权力的腐蚀,似乎难以服众。今天,以孙权为例,本文准备来探讨另外一种可能性。
首先,孙权的行为乖张,只是体现在废立太子的一系列事件中。在其他方面,孙权的行为,依然体现着他高超的判断能力。
而消息在传到吴国后,完全走了样,吴国人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再者,两国之前有约定,蜀吴对魏国两方牵制,互为犄角。可此次司马懿攻吴,蜀国却纹丝不动。
种种迹象表明,蜀国可能已经跟魏国结成了联盟,将不利于我国!
但孙权却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首先,蜀国没有伐吴的动机;其次,蜀国的沉默只是消息闭塞所致,并不是作壁上观。
事后的情报,一如孙权所料。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孙权的判断能力一如既往的深刻。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在有关太子一事上,他的表现却如此差劲?
这首先是因为在针对蜀国的判断中,孙权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能够冷静准确的做出判断。但在太子的废立一事上,孙权却接收了太多嘈杂的信息。正是这些本来毫无意义的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他的选择。
而这种影响,又与老年人接受信息的习惯有关。
人在接受信息时,容易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最常见的干扰,来自于信息来源方与你关系的远近亲疏,也就是说,关系越是跟你亲近的,你越容易相信他的话。
比如小朋友,最相信的人一定是爸爸妈妈。只有随着年岁不断增长,父母的话才不再是金科玉律。之后,其他一些与他们亲近的人的劝告,会产生成为更有影响的意见。
而真正的成熟,则是能够排除关系亲疏对于接受信息的干扰。不管对方与你亲疏如何,他的意见都永远只是参考,真正做决定的,是你自己——这并不是刚愎自用的不听人劝,而是指你既能综合分析考虑各种因素,又能在听取大量的意见以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这个状态也很难保持,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视野和消息面会越来越闭塞,然后,不免又会回到小时候的状态。
为什么?
因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最美好的事永远在未来。所以他们容易幻想,给将来打上各种令人憧憬的标签。但老年人却不同,他们确切地知晓自己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远去,将来的日子只会是一步歩走下坡路。因此老年人喜欢怀旧,愿意相信身边的人。
他们近乎本能的去亲近那些喜欢跟他一起回忆过去,能够共情他当年荣光的人。
就比如孙权,在废立太子的一系列过程中,他几乎完全不听元老重臣的劝诫,反而极其亲信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
孙权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投靠鲁王孙霸的全琮,称全公主;另一个嫁给了倾向于太子的朱据,称朱公主。这两位公主在太子废立一事上,影响极大。尤其是全公主,在将太子孙和幽禁一事上出力尤多。
我们初读历史时,难免会对孙权轻信全公主的事感到费解,毕竟早年的孙权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不管是赤壁之战,还是后来的偷袭荆州、魏吴交战,孙权都长于纳谏,明辨是非。在军国大事上,他尤其注意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从来就没有看到过亲信干涉的影子。
但你若把他看做一个老年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老年人,总归都喜欢能听他唠叨的小辈。进而,就愿意听他们的话;再进而,就变成了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
而孙权也不是最后一个。
你若了解乾隆朝的历史,你会明白乾隆为什么在明知和珅贪腐的情况下,依然还对他那么包庇。要知道,乾隆早年对于大臣的贪腐,动手毫不手软。
和珅之于乾隆,在于能办事,更在于能陪伴。
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这话并不是说老年人活着浪费社保资金,而是说:
老年人掌握着权力,容易变成祸害。